齊宣王欲短喪。公孫醜曰:“為期之喪,猶愈於已乎?”孟子曰:“是猶或紾其兄之臂,子謂之姑緩緩雲爾,亦教之孝悌罷了矣。”王子有其母死者,其傅為之請數月之喪。公孫醜曰:“若此者何如也?”曰:“是欲終之而不成得也。
孟子曰:“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知己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之天下也。”
孟子曰:“人之有德慧術知者,恒存乎疢疾。獨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慮患也深,故達。”
孟子曰:“有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軔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
公孫醜曰:“《詩》曰:‘不素餐兮’。君子之不耕而食,何也?”孟子曰:“君子居是國也,其君用之,則安富尊榮;其後輩從之,則孝悌忠信。‘不素餐兮’,孰大於是?”王子墊問曰:“士何事?”孟子曰:“尚誌。”曰:“何謂尚誌?”曰:“仁義罷了矣。殺一無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居惡在?仁是也。
孟子曰:“饑者甘食,渴者甘飲,是未得飲食之正也,饑渴害之也。豈惟口腹有饑渴之害?民氣亦皆有害。人能無以饑渴之害為心害,則不及人不為憂矣。”
孟子曰:“伯夷辟紂,居北海之濱,聞文王作,興曰:‘盍歸乎來?吾聞西伯善養老者。’太公辟紂,居東海之濱,聞文王作,興曰:‘盍歸乎來?吾聞西伯善養老者。’天下有善養老,則仁人覺得己歸矣。五畝之宅,樹牆下以桑,匹婦蠶之,則老者足以衣帛矣。五母雞,二母彘,無恰當時,老者足以無失肉矣。
孟子曰:“廣土眾民,君子欲之,所樂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樂之,所性不存焉。君子所性,雖大行不加焉,雖窮居不損焉,分定故也。
“但是舜如之何?”曰:“舜視棄天下猶棄敝蹝也。竊負而逃,遵海濱而處,畢生然,樂而忘天下。”
百畝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足以無饑矣。所謂西伯善養老者,製其田裡,教之樹畜,導其老婆使養其老。五十非帛不暖,七十非肉不飽。不暖不飽,謂之凍餒。文王之民無凍餒之老者,此之謂也。”
孟子曰:“有為其所不為,無慾其所不欲,如此罷了矣。”
孟子曰:“舜之居深山當中,與木石居,與鹿豕遊。其以是異於深山之野人者幾希。及其聞一善言,見一善行,若決江河,沛然莫之能禦也。”
路惡在?義是也。居仁由義,大人之事備矣。”
孟子曰:“附之以韓、魏之家,如其自視欿然,則過人遠矣。”
孟子曰:“易其田疇,薄其稅斂,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時,用之以禮,財不成勝用也。民非水火不餬口,昏暮叩人之流派求水火,無弗與者,至足矣。賢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孟子曰:“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太山而小天下,故觀於海者難為水,遊於賢人之門者難為言。觀水有術,必觀其瀾。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為物也,不盈科不可;君子之誌於道也,不成章不達。”
公孫醜曰:“伊尹曰:‘予不狎於不順,放太甲於桐,民大悅。太甲賢,又反之,民大悅。’賢者之為人臣也,其君不賢,則固可放與?”孟子曰:“有伊尹之誌則可,無伊尹之誌則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