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清流.大師們的中興時代_第四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新年後代便當家,不讓沙彌袈了裟。

周作人說的是究竟。20世紀20年代末,新文學步隊倉猝地分化改組,大部分新文學作家隨期間前行,但像周作人這類作家,卻未跟著期間法度進步,而是從“站在岔路的中間”,走上一條發展之路。他在1928年頒發的《閉戶讀書論》一文中說:

《獨立批評》自創刊至1937年7月25日因盧溝橋事情、北平戰事吃緊而停刊。據胡適本身統計,該刊共出二百四十四期,頒發一千三百多篇文章,皆是自在頒發政見,自如攻訐政治、當局為內容的檄文,社會反應很大,有口碑。胡適自稱“小冊子的訊息奇蹟的黃金期間”。

魯迅當然也惦記取老母,從不拖欠西三條的餬口費一百五十元(或一百元)和家人的零費錢二十元,十年一向定時定量,物價漸漲,也從不增加。產生戰亂,南北斷郵,魯迅還特地在北平朋友宋子佩處存了一筆錢,以備不時之需。當然,魯迅對寄錢也會有些抱怨。比如1933年7月,周作人正為李大釗遺著出版有望而焦急的時候,魯迅給西三條的母親寫了一封如許的信,意味深長:

守常歿後,其從侄即為彙集遺稿,閱二三年略有成績,唯出版難堪,終未能出世。邇來灤東淪陷,樂亭早已為偽軍所占,守常夫人出亡來北平,又提及此事,再四思惟,擬以奉詢先生,未知大眾圖書公司可為刊印否?

土肥原賢二拿到書,見題簽勃然大怒,但大要卻強裝出漂亮之態。過兩日,讚其書曰:描述活潑如畫,真神筆也!

魯迅為其弟辯白,理與情皆站得住腳,但何必非要順帶罵與之不睦的同類呢?

胡適的好朋友丁文江等,不甘當“飯桶”,他們能為國度著力的,唯有操縱文學藝術,停止言論動員。他們決定創辦《獨立批評》。厥後胡適在《丁文江的傳記》中寫了創辦《獨立批評》的顛末:

1930年,上海天下書局出版《春明外史》,分高低兩函十二冊。讀者爭相搶購,顫動大上海。

張恨水(1895—1967),曾名芳貴,學名張心遠。本籍安徽潛山,生於江西廣信。六歲蒙學,入本地塾館就讀。十一歲讀《殘唐演義》,愛不釋手,遂又讀《三國演義》《水滸傳》《西紀行》《封神演義》等古典小說。其《寫作生涯回想》中先容,十三四歲,即從《聊齋誌異》和《紅樓夢》的文字及其講明上,讀“懂了很多典故”,“貫穿了很多作文之法”。厥後,進新黌舍,仍癖好文學,日夜讀小說,並且仍然“愛讀風花雪月式的詞翰”,並從《莊子》《西廂記》中“學會了很多騰挪閃跌的文法”;還由《儒林外史》對諸人物的描述中,體味到諷刺伎倆的應用。彆的,他還愛讀林紓譯的域外小說,賞識此中中國小說鮮有的心機描述。十七歲之前,讀《花月痕》《桃花扇》《燕子箋》《長生殿》等小說傳奇和戲劇時,沉醉於此中詩詞小品及出色的篇目。

既然非驢更非馬,畫虎不成又畫蛇。

旁人若問此中意,且到寒齋刻苦茶。

《春明外史》寫的是報館記者楊杏園的愛情故事,而讀者感興趣的,是該小說俯瞰北平市民餬口的開闊視野,鞭撻社會醜惡征象的冷峻深切。文中所涉,具有訊息紀實的特性,為讀者供應社會秘聞彆史般的代價。有人說該小說揭示了一軸20世紀20年代北京全景式的民風畫卷。其間有軍閥、官僚、政客、遺老、遺少的醉生夢死、橫行犯警,更有貧苦百姓的愚笨和痛苦。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