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撤席時,周氏像是俄然想起來一事,笑著向李大伯道:“楊家送來的魚一時半會兒吃不完,正合適捕魚糕。“
花娘們晝伏夜出,鎮上的住民聞雞起舞,忙繁忙碌,她們常常睡到日上三竿才起家。漫冗長日,她們無所事事,攥一大把鹽炒香瓜子,散著頭髮,趿拉著繡鞋,斜倚在窗前,一邊嗑瓜子,一邊看奔騰不息的江水,聽船工們噴薄著力量的標語聲,時不時呸呸幾聲,把沾著潤濕口水的瓜子皮吐進大江裡。
李綺節眸子一轉,“這事家裡人都曉得,就我一小我矇在鼓裏,與其看他們遮諱飾掩的,還不如乾脆鬨開了好。“
到了夜裡,老百姓們酣然入眠,花娘們開端迎來送往。她們梳起高髻,穿上光鮮衣裳,在臉上抹一層厚厚的鉛粉胭脂,一張張粉臉塗得豔紅烏黑,敞開衣衿,暴露半截烏黑酥胸,翻開樓上的軒窗,和漂流在江上的海員船工們調笑。
直身是男裝,李綺節隻要去鎮上纔會著男裝打扮。
寶珠驚呼一聲,踉蹌了兩下,幾乎冇站穩,“哐當“一聲巨響,銅盆摔在地上,殘水濺了一地。
鎮上沿河的處所臨著渡口,渡口來往船隻極多,船工海員和力夫都是靠力量用飯的,身邊冇有婦人籌劃家業,錢鈔來得快,花得也快。鎮上垂垂鼓起一種專門靠服侍來往船工用飯的買賣行當――花娘。
曹氏和劉婆子上前,抱起兩姐妹,送二人回房,世人各自回房歇下。
李綺節臉上不動聲色,接過寶珠遞到肘邊的一盞泡橘茶,送到周氏跟前:“嬸嬸吃茶。“
楊天保的一名同窗早就敬慕顧乳母的乾女兒們,死力攛掇楊天保陪他去胭脂街見地見地,楊天保推卻不過,隻得去了。
寶珠一想,彷彿是這個事理,到底不放心,還是叮嚀一句:“這類事你出麵摻雜欠都雅,還是讓太太拿主張吧。“
洗漱過後,李綺節披著一件沉香色棉綢對襟薄夾襖,坐在架子床欄邊上,等寶珠把湯婆子罩在被子裡,趕緊把冰冷的腳丫子伸出來,舒暢地直感喟,懶懶道:“把我那套直身衣裳清算出來,明早我要穿的。“
據曹氏說,胭脂街中有一個顧乳母,家中養了十幾個年青柔滑的小花娘,不但個個生得鮮豔嬌媚,還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加上她家特地費鈔從南邊揚州府請來一名廚子,做得一桌好酒飯,是胭脂街中一絕。一年到頭,不管溽暑寒冬,慕名幫襯她們家竹樓的客人都絡繹不斷。
夜色漸深,李昭節和李九冬不知不覺打起打盹,小腦袋瓜子一點一點,差點跌到圓桌子底下去。周氏不由笑道:“瞧她倆打盹直滴的,帶她們回房睏覺去吧。“
曹氏是大戶人家出來的,她不但擅於替小娘子們纏小腳,還會一手好針線活,但是察言觀色、密查動靜纔是她的特長絕活。她來李家不太短短幾個月的工夫,李家四周幾十戶人家的秘聞,已經被她摸得一清二楚!周氏在李家村餬口了這麼多年,曉得的都冇她多。
這門工夫冇有功法心訣,端賴天稟和見地,修煉起來不輕易,要價也格外高。為了撬開曹氏的嘴巴,李綺節足足花了三百個大錢哩!
夜裡李大伯和周氏帶著李綺節、李昭節和李九冬在正房吃晚餐。家裡人丁少,中秋團聚飯的大菜還冇吃完,頓頓都是熱的剩菜,排骨藕湯熱了又熱,藕塊都快熬成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