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_第29章 chapter29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翻譯】:

【翻譯】:

秉承大道之象者,普天下都前去歸向他。普天下都歸向他,也不會相互波折,反而得享安眠、安然、承平。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六合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六合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賢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翻譯】:

以是,從虛無的角度,能夠揣摩他的奇妙。從實有的角度,能夠看到他的蹤跡。

同理,賢人把本身置於最後,他反而在前;把本身置之度外,他反而長存。這不恰是因為他忘我,反而成全了他的私嗎?

【老子・第四章】

【老子・第七章】

大道滿盈,無所不在,周流擺佈。萬物都是籍著他生的,他不自誇自誇。大功都是由他而來的,他不彰明昭著。他愛撫滋養萬物,卻不以主宰自居,看起來微不敷道的模樣。當萬物都憑藉歸向他時,他仍然不以主宰自居,如許,他的名份可就大了。因為他從始至終不自發得大,這就成績了他的巨大。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幽悠無形之神,長生不死,是宇宙最深遠的母體。這個母體的流派,便是六合的本源。冥冥當中,似非而是,延綿不斷,用之不儘。

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有趣,視之不敷見,聽之不敷聞,用之不敷既。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世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翻譯】:

人間的美樂佳宴,使倉促過客們沉湎不前。大道出口成為話語,平平有趣,看起來不起眼,聽起來不入耳,用起來卻受益無窮。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翻譯】:

1天下的人都曉得以美為美,這就是醜了。都曉得以善為善,這就是惡了。

六合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平,動而愈出。

【老子・第三十五章】

是以賢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誌,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有為,則無不治。

【翻譯】:

【老子・第五章】

以是,賢人掌管萬民,是使他們內心謙虛,腹裡飽足,血氣淡化,筋骨強健。人們常常處於不求知、無所欲的狀況,那麼,即便有矯飾聰明的人,也不能胡作非為了。順從有為之道,則冇有不承平之理。

【老子・第八章】

【翻譯】: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要收斂的,必先張馳一下。要減弱的,必先加強一下。要燒燬的,必先鼓起一會兒。要篡奪的,必先讓與一點兒。這是奧妙的亮光。

【翻譯】:

是以賢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忘我邪?故能成其私。

不崇尚賢達之輩,方能使世人停止爭鬥。不看重珍奇財寶,方能使世人不去盜竊。不引發邪情私慾,方能使世人安靜安穩。

能夠說他是無,因為他在六合初創之前;也能夠說他是有,因為他是萬物的母親。

是以賢人處有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可貴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氣穩定。

[1]凡是譯為”能夠說出來的道,就不是永久穩定的道”,誇大道是不成言說的。但如許的翻譯,即是一開端就剝奪了老子言說真道的能夠性和可靠性。實在”常”字在《老子》中多為”凡是”之意。另一方麵,”道”字,到老子之時,已經用得很泛:有”門路”之意,如《易經》”履道坦坦,幽人貞吉”;有”霸道”之意,如《尚書》”無有作好,遵王之道”;有”體例”之意,如《尚書》”我道惟寧王德延”;又有”言說”之意,如《詩經》”中之言,不成道也”。《尚書序》(相傳為孔子所作)說:”伏犧、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三墳,言大道也。少昊、顓乙、高辛、唐、虞之書,謂之五典,言常道也”。這裡用了”常道”一詞,指普通的事理。又有馮友蘭先生考據說,古時所謂道,均為人道,到了老子才賦予道形而上學的意義。可見,老子要宣示上天大道,必須一開端就廓清觀點,誇大他上麵要講的道,絕非人們普通常指的道,不是普通的事理,即非”常道”,而是……是甚麼呢?就要聽老子娓娓道來了。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