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氏的身子倒無大礙,隻是提起新娶的兒媳,卻頗抱怨他的蕭瑟,“那孩子多出挑的邊幅,性子也靈巧和藹,即便年紀還小不能圓房,你既然回府裡住,總不該撇下她夜夜獨守空房。旁人瞧見,不免爛嚼舌根,若那孩子內心生了疙瘩,於你有何好處?”
永昌帝聽了不悅,召來韓蟄詰責,卻被堵得啞口無言――
……
兄妹倆又坐了一陣,待傅益分開,令容臨時拋開韓蟄的事,往楊氏那兒去了一趟,陪著楊氏說話剪花,見婆母眉開眼笑,稍稍放心。
窗外風聲颯颯,屋內卻被火盆熏得暖意融融,令容半靠椅中,甚是舒暢。
範家原是鹽商,因攀上朝堂乾係,掛了皇商的名號,結了幾門麵子婚事。
傅益怕她苦了本身,便輕拍她肩頭,“也能夠是殺雞儆猴,好震懾住旁人,叫他們不敢等閒往韓家頭上算計。我說這事兒是想叫你留意,此人睚眥必報,脫手又周到狠厲,千萬不成招惹。嬌嬌,凡事要自保為上,今後我們再找旁的前程。”
令容初入銀光院時,薑姑就曾提示過,說韓蟄性子抉剔,極不喜人隨便碰他的東西。
令容多少感覺懊喪,捧著茶杯入迷。
獵戶媳婦見了悲傷,找來兄弟,找人寫了狀紙,遞向京兆衙門。
等範家得知動靜時,範自謙早已進了錦衣司的大獄。
天氣已晚,外頭冇旁的動靜,韓蟄今晚應不會來了。
靖寧伯府雖式微,畢竟有爵位在身,在都城也有很多來往的故舊,傅益對於朝堂中的動靜還算通達。
錦衣司辦事向來雷厲流行,副使樊衡親身帶人,從歌坊中捉走了正尋歡作樂的範自謙。
薑姑見她每次瞧過後都會撫平褶痕,原樣放回,便也冇勸,還沏了茶給她放在書案上。
那範自謙本年二十歲出頭,年壯氣盛,常在外打鬥肇事。因他府中有錢,哪怕打死了人,或是威脅利誘地封住苦主的口,或是往衙門裡使些銀錢,總能停歇下去。
這府裡瞧著同心,卻還是有些事如水火不能相融。
側間算是個小書房,因設在起居之處,陳列得隨便。臨窗的甕中養了水仙,碧葉翠綠,水仙旁則是張書案,上頭筆墨紙硯齊備,檀木小架上懸著玉璧,玉璧旁倒是個荷葉托盤,供著暗香果子。書案後是把圈椅,鋪了緞麵褥子,夏季坐著也和緩。靠牆則是個古拙大氣的書架,擺了些書和器玩。
幸虧那獵戶命大,熬太重傷保住了性命,隻是昏倒不醒。
那範自謙平素作歹多端,旁人敢怒不敢言,這回落到韓蟄手裡,自是叫人鼓掌稱快。
一番話堵得永昌帝有苦說不出,還得讚他忠正不阿。
交代案子的事韓蟄不止親口同他稟報過,還走過三司文書,隻是當時他惦記取往上林苑去賭球,並未諦聽細看,因其無關緊急,隨口就應了。
回到屋頂用了晚餐,宋姑帶枇杷和紅菱熏罷了衣裳,便服侍令容沐浴櫛發,換上寢衣。
不過半天,這事兒就傳遍了京師朝堂。
夜空月明,漏深人靜,韓蟄行至銀光院外,瞧了眼屋中燈火,健步而入。
令容知他所指,淡淡一笑,道:“這門婚事他必是不對勁的,纔會急著清理。”
範家自認兒子的罪名還不敷進錦衣司,跑去跟韓蟄實際,一炷香的工夫便灰頭土臉地出來了。隨後把心一橫,跑進宮裡跟範貴妃告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