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雜病論_第4章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236)陽明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也。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倒黴,渴引水漿者,此為瘀熱在裡,身必發黃,茵陳蒿湯主之。

(253)陽明病,發熱、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256)陽明少陽合病,必下利。其脈不負者,為順也;負者,失也。相互克賊,名為負也。脈滑而數者,有宿食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222)若渴欲飲水,口乾舌燥者,白虎加人蔘湯主之。

調胃承氣湯方:

(212)傷寒若吐、若下後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餘日,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若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澀者死。微者,但發熱譫語者,大承氣湯主之。若一服利,則止後服。

(211)發汗多,若重發汗者,亡其陽,譫語,脈短者死;脈自和者不死。

麻子仁二升芍藥半斤枳實半斤,炙大黃一斤,去皮厚樸一尺,炙,去皮杏仁一升,去皮尖,熬

麻子仁丸:

右四味,以水一鬥,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內大黃,更煮取二升,去滓;內芒硝,更上微火一兩沸,分溫再服。得下,餘勿服。

(224)陽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成與豬苓湯。以汗多胃中燥,豬鈴湯複利其小便故也。

白虎加人蔘湯:

(181)問曰:何緣得陽明病?答曰:太陽病,若發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枯燥,因轉屬陽明,不換衣,內實大便難者,此名陽明也。

甘草二兩,炙芒硝半斤大黃四兩,清酒洗

(207)陽明病,不吐、不下、心煩者,可與調胃承氣湯。

大黃四兩,酒洗厚樸半斤,炙,去皮枳實五枚,炙芒硝三合

(241)大下後,六七日不大便,煩不解,腹滿痛者,此有燥屎也。以是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氣湯。

(183)問曰:病有得之一日,不發熱而惡寒者,何也?答曰:雖得之一日,惡寒將自罷,即汗出而惡熱也。

(223)若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倒黴者,豬苓湯主之。

(196)陽明病,法多汗,反無汗,其身如蟲行皮中狀者,此以久虛故也。

知母六兩石膏一斤,碎甘草二兩,炙粳米六合

大黃四兩,灑洗厚樸二兩,去皮,炙枳實大者,炙,三枚

(208)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彆的欲解,可攻裡也。手足濈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革更?也,大承氣湯主之;若汗多,微發熱惡寒者,外未解也;(一法與桂枝湯)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至大泄下。

豬苓去皮茯苓 澤瀉 阿膠 滑石碎,各一兩

(205)陽明病,心下?革更?滿者,不成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茵陳蒿湯方:

右六味,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飲服十丸,日三服,漸加,以知為度。

(254)發汗不解,腹滿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262)傷寒瘀熱在裡,身必黃,麻黃連軺赤小豆湯主之。

(226)若胃中虛冷,不能食者,飲水則噦。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