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說到紂王對於鞭策東南地區文明生長而做出了進獻,這也難以自圓其說。一是中國當代文明漫衍遍及,當時的東夷部落地區(如山東一帶、淮河道域、長江流域),在紂王之前已有比較先進的文明,如山東史前的龍山文明,程度並不低於中原地區;鄂皖一帶的青銅文明,與殷代不相高低,而氣勢分歧於安陽,這些都不是紂王鞭策出來的。二是目前尚無充沛出土文物或其他史料,證明殷民族或其同盟國大範圍南遷,他們通過甚麼路子和手腕鞭策東南地區的文明生長?三是紂王對於東夷各部落的戰役側重於打劫人丁,弄得俘虜難以消化,他的軍隊在這些地區難以耐久駐紮,目前難以找到紂王在此地區加強政權扶植的史料,更無促進教養之類的記錄,怎能申明他對東南地區文明扶植做出了進獻?
是把罪過之源歸於女人
他是商朝最後的國君。名叫受,又稱為帝辛,身後被諡為“紂”,其本意是“殘義損善”,明顯是種貶損的評價。史家們多把他呼為商紂王,但因其居於殷(今河南安陽一帶),風俗上則稱其為殷紂王。
如何對待殷紂王的功業,也要尊敬汗青,實事求是。比如撻伐東夷,起首要弄清這場戰役的性子。從古本《竹書編年》和《後漢書・東夷傳》等史料看,東夷各族和中原各民族早就有過來往,既非始於紂王,也非閉幕於商朝。前麵已經講過,至遲在紂王父親帝乙期間,就曾多次撻伐東夷,紂王隻不過擴大了戰役範圍,獲得了所謂光輝勝利。明顯,這是具有侵犯、打劫性子的戰役,不是甚麼名譽的功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