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演義_第十八章 文丁誅季曆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文丁有兩個兒子,宗子箕子,次子帝乙,三子比乾。

文丁十二年(周文王元年,BC1172),此時昌已經四十歲,文丁頂不住壓力,加上能征善戰的季曆已經被殺,諒一個從未上過疆場的昌不成能再對商的基業產生威脅,因而昌被開釋回周國,在昌被開釋返國後,不久即被推戴為周國的國君,因為季曆死前被封為西伯,姬昌也襲爵為西伯,先人所指的西伯侯即為姬昌。這一年有鳳鳴於岐山,彷彿預示著昌的期間即將到來。

家庭乾係

文丁四年(BC1180),周公季曆在兵敗兩年以後,再次進軍山西,討伐並擊敗餘無之戎(今山西長治)。文丁任命季曆為牧師,牧師有處所伯長的意義,專撻伐權。太丁但願季牧師幫他安寧邊疆。

文丁十一年(BC1173),周公季曆討伐翳徒之戎(山西南部),俘獲其三大夫,聲望大振。

帝乙,子姓,名羨,商朝第二十九位君主。

武乙三十四年(BC1185),作為周族部落首級的季曆,前去商都朝拜。因他屢立軍功,武乙賜給季曆地盤30裡、玉10車、馬10匹。

武乙三十五年(BC1184),季曆撻伐鬼方的一支西落鬼戎(在今山西洛城一帶),俘虜了十二個翟王(部落首級),獲得了光輝的勝利,保衛了周國的安然,確保了商朝西部的安寧。

;

文丁歸天後,其次子帝乙繼位。

當季曆籌辦返周時,文丁俄然命令將季曆囚禁在塞庫,將(姬)昌囚禁在玉門。季曆本來冇有叛商的設法,被囚禁的季曆一氣之下就絕食抗爭,不久餓死。

販子之以是將本身的君主稱為帝,而不是像夏王朝一樣稱為後,這是和商王朝的祖宗一元神教有關。在商湯滅夏,建立商朝以後,集王權、神權於一身,既是君主,又是祭司,在滅夏之時,按《尚書》的說法,是打著天命的大旗的。天命為甚麼在商湯一邊,解釋起來有些吃力。因此自商湯起,經不懈儘力,終將原始的多神教改革成祖宗一元神宗教。販子尊本身的先人帝嚳,在《史記·五帝本紀》列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為五帝。因為先人是天帝,主管統統神靈,因此護佑販子便順理成章。並且,曆代商王身後,都要回到先人身邊,“在帝擺佈”,成為相同人間和上帝的橋梁和紐帶。是以,後代會象尊敬先人一樣,將逝去的先王亦稱為帝。既然身後為神為帝,是以在人間的稱為便是帝××。(胡厚宣、胡振宇:《殷商史·商王稱呼》)

孫子:伯邑考、周武王姬發、管叔鮮、周公旦、蔡叔度、曹叔振鐸、郕叔武、霍叔處、康叔封、冉季載等

BC1170年,文丁的兒子帝乙擔當了商朝君主之位,以殷(河南安陽)為都。

文丁十三年(BC1171),文丁在臨時處理了周國對商朝的威脅後,含笑而逝。

比乾主張減輕賦稅徭役,鼓勵生長農牧業出產,倡導冶煉鍛造,富國強兵。

文丁賜以圭瓚、積匕,作為犒賞,加封季曆為“方伯”,號稱“周西伯”,使季曆誌對勁滿,季曆誤覺得文丁仍然象他的父親武乙一樣信賴他。

文丁五年(BC1179),周國在程國的故地建立處所政權,稱為程邑。

文丁,子姓,名杞,商朝第二十八位君主。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