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萬個為什麼_第14章 不朽的書(1)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不過,或許也能夠把長帶子裁剪成一頁一頁的,就像我們現現在的做法一樣,把它們裝訂成書。那麼,這個彆例究竟可不成行呢?

你能夠在這個圖書館裡找到你想要的任何一本書!這裡有講亞述國王和呂底亞人、腓尼基人、亞美尼亞人的戰役的書;這裡有報告豪傑吉爾伽美什和他的朋友恩奇都――長著牛腿、水牛角和尾巴的巨人――的事蹟的書;這裡有報告女神伊西塔如何到地下王國救出她丈夫的故事的書;這裡另有講大水淹冇大地,使天下變成一片澤國的故事的書。

寫字的體例是如此之多!我們常日裡風俗利用的鉛筆和紙,發明出來也還不算太久:約莫在五百年之前,小門生們的書包裡既冇有鉛筆,也冇有練習本,更冇有鋼筆。門生們就拿著一塊塗過蠟的板子放在膝上,再用一根尖頭小棒在板上寫字。要曉得,如許的寫字體例是很不便利的。

在尼尼微的圖書館中,約莫有三萬塊的黏土板。每本書都由幾十塊乃至幾百塊黏土板構成,就如同明天的書是由很多頁紙構成一樣。

我們現在存放輿圖的時候一樣利用如許的體例。報紙也常常被卷在棒上,以免被弄壞。

亞述人先是把黏土建形成一塊相稱大的厚泥磚,接著,謄寫員用一根三角形的小尖棒在上麵畫上標記。他把小棒按進泥裡以後,很快就把它取了出來,如許一來,每一個筆劃都顯得頭粗尾細了。巴比倫人和亞述人在用這類體例寫字的時候寫得緩慢,用不了多長時候,黏土板上就充滿了密密麻麻的藐小均勻的楔形筆墨。

古埃及人在製造紙草紙的時候,先用針將紙草的稈分生長條,並儘能夠分得寬一些。在此以後,他們把這些長條一條一條地黏合起來,構成整整的一頁。這項事情是在用尼羅河裡的泥水打濕的桌子上完成的:在這個時候,泥水已經成為了膠水。另有一點需求重視,那就是桌子需求安排得傾斜一點,以便水能夠向下賤走。在粘好了整整一個長條以後,再把兩端切齊,接下來在上麵橫放上一條長條。如許一來就製作出了一種像織物一樣的東西,這個東西是一條經線一條緯線地編織起來的。

帶子上麵一行行的筆墨並不是按帶子的長度寫的,而是分紅幾十段乃至幾百段寫成的。如果遵循它的長度重新一向寫到尾,那麼讀的時候就得從帶子的這頭一向跑到那頭了。

如許的書究竟該如何來瀏覽呢?

古羅馬人從埃及人那邊買來了最上等的紙,並把它稱為“奧古斯都紙”,以示對他們的天子――奧古斯都的尊敬。質量第二等的紙叫做“莉薇婭紙”,這是用奧古斯都的皇後莉薇婭的名字來定名的。

好久之前,人們就但願能夠找到一種優良的質料,它要比石頭輕很多,卻還要與石頭一樣耐久耐用。

埃及的亞曆山大城有當時天下上最大的紙廠。而亞曆山大城所出產的紙張脫銷全天下,有羅馬、希臘,乃至另有很多東方國度。

當代留傳下來的很多左券、賬單和票據,都有效如許的圖章印過的陳跡。在圖章的中間還常常能夠看到署名――一些用指甲劃出的小彎道。顯而易見,這就是那些不會寫字的人留下的署名。

幾千年之前,埃及人在陵墓和神廟的牆壁上刻上了各種百般的丹青,這些丹青中所蘊涵的故事一向傳播到現在。而我們也非常但願傳播好長遠的故事能夠全數都刻在石碑上。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