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楞嚴經疏_第12章 (12)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阿難。是諸幻觸。不從空來。不從掌出 冷暖本無。手合故有。故雲幻觸。受陰不實。妄緣假生。故無來處 二破生處

若非明合。則見與明性相乖角。如耳與瞭然不相觸。見且不知。明相地點。雲何甄明合非公道 若見明時不與明合。明見二性應相乖異。如牛之角。敵對各立。曾不呼應。亦如耳根對於明緣。何曾相觸。耳但聞聲。不緣明故。若以此例見。須不知明相地點。若無明相亦不顯見。明見既無。如何彆聚散與非合二種義耶 三例餘

如是乃至五陰六入。從十二處至十八界。人緣和合虛妄有生。人緣分袂虛妄名滅 諸法名數不能儘言。但舉三科。自攝統統。故雲乃至。三科者。謂蘊處界。今於處中彆出六根。故有六入。此之三科乃是人間虛妄彆離。幻人緣合化名為生。幻人緣離化名為滅。實無有體可生可滅 三斥迷圓實

如是阿難。若梅生者。梅合自談。何待人說。若從口入。自合口聞。何必待耳。若獨耳聞。此水何不耳中而出 因人說梅。梅何有說。故非梅生。若因人說水便口流。口既流水。應合聞說。何用耳聞。口若不聞唯耳聞者。耳既聞說。亦合流水。故雲此水何不耳中流出。說不得梅。梅不至口。耳自聞說。水卻口流。說梅與水二俱叵得 三類思崖

殊不能知。生滅去來本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 殊不知者。斥其異乎能知也。統統諸法本自不生今則無滅。非三世法。故無去來。生滅去來既不成得。如來藏性元自常住本未曾動。周遍湛寂。眾生迷倒為物所轉。殊不覺知。是迷圓實也 四結顯超情

阿難。比方有人。談說酢梅口中水出。思蹋絕壁足心傷澀。想陰當知亦複如是 想謂取像。想像不實。從虛妄有。故以說酢水生思崖酸起為喻。因說想酸。因思惟峻。故有水酸。以想喻想。近取譬耳 酢音醋 二約喻廣破三。一標無生

阿難。如是酢說。不從梅生。非從口入 以水喻想。今推酢說。說既不有。水從何生 二破生處

第二破六入。梵語缽羅吠奢。此雲入。亦雲處。境入之處也。亦是識生處故。然根境二法俱識生處。今分六根彆破故。獨以根為入也。文二。一總征

是故當知。色陰虛妄本非人緣非天然性 華無所出。色陰不生。本妙真常。何曾起滅。而有說為人緣天然者真為虛妄 二受陰三。一寄喻總標

何故故。若從明來。暗即隨滅。應非見暗。若從暗來。明即隨滅。應無見明。若從根生。必無明暗。如是見精本無自性。若於空出。前矚塵像。歸當見根。又空自觀。何乾汝入 初破境生。境中自有明暗相背。因明即不見暗。以暗時無明見隨明滅故。因暗反此。次破根生。根生即不假明暗。明暗不來。根無自性。此中言根生者。以自望自。非謂破識。亦可勝義望世俗根故雲根生。次破空生。若言虛空能生勝義在浮塵內。進既觀像。退應觀根。又空中自能有見。何乾汝之眼入 三結成虛妄

是故當知。想陰虛妄本非人緣非天然性 說酢思崖。水酸形體。想像虛假。能所俱空。元是菩提妙覺明性。何人緣天然之有耶 四行陰三。一寄喻總標

若即水性。則廓清時應非水體 破流即水也。流相漂動。水相廓清。若此漂動便是水相者。至廓清時應非是水。暴流漂動已是水故若離空水。空非有外。水外無流 破離空離水也。離空有流。空且無外。何離之有。若離水有。水外求波。故應非理。流既無生。行陰元寂 三結成虛妄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