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楞嚴經疏_第20章 (20)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又汝朝夕生滅不斷。知見每欲留於人間。業運每常遷於國土。相織妄成。是第四重名眾生濁 生滅是行。行便是業。眾生執愛但欲留住。業性遷流每常活動。一去一住一動一留。相互交叉眾法生滅。名眾生濁。即造業相也 五命濁

唯願如來不捨大悲。示我在會諸蒙暗者捐舍小乘畢獲如來無餘涅槃本發心路。令有學者從何攝伏疇昔攀登得陀羅尼入佛知見 捐棄畢儘也。疇昔昔日也。無餘者。無明永儘二死已亡究竟之無餘也。願示我等如來本昔因地發心入涅槃道。即真三昧也。故雲本發心路。攀登妄圖無始本有。故雲疇昔。如何攝斂折而伏之令得佛慧。故雲入佛知見 四佇聽慈旨

即彼灰塵灰沙之倫本質留礙 地水火風

則汝現前眼耳鼻舌及與身心六為賊媒自劫家寶。由此無始眾生天下生纏縛故。於器人間不能超出 六根為賊媒者。一引外賊。即六塵也。二起內賊。即煩惱也。表裡惡賊能劫真性。若知底子。賊無能為。故涅槃雲。六入空聚當有六大惡賊必斷汝命。當即闊彆。以根塵相熏。納識成種。無始相續莫不由此。不知調伏必為所害 二彆示根用好壞二。一約天下流變總明功德三。一釋名辨相

阿難。汝觀人間解結之人。不見所結雲何知解。不聞虛空被汝墮裂。何故故。空無形相無結解故 文顯可知 二正辨行相三。一總標六根過患

又汝心中憶識誦習。性發知見。容現六塵。離塵無相。離覺無性。相織妄成。是第三重名煩惱濁 六辨認離三世遍緣。憶疇昔境。識現在塵。誦習將來諸有境地。能彆離體。疇前見濁覺知所起。所彆離相便是六塵所現影象。故雲性發容現。容即相也。離塵離覺。無相無性。相互交叉擾亂相熏。名煩惱濁。即六粗前四也 四眾生濁

爾時世尊。哀湣會中緣覺聲聞於菩提心未安閒者。及為當來佛滅度後末法眾生髮菩提心。開無上乘妙修行路 菩提之心。具悲智願智求佛道。務在修證。苟或不明。於菩提心名未安閒 二舉義許宣

第二義者。汝等必欲發菩提心於菩薩乘生大英勇決定擱置諸有為相。該當審詳煩惱底子。此無始來發業潤生誰作誰受 前第一義。令止妄心伏還元覺。便是修止。此第二義。令審詳煩惱察看對治。便是修觀。先止後觀。法應如是。無明發業。愛取潤生。六識能作。第八能受。此唯觀門彆離能知。故起信雲。所言觀義者。謂彆離人緣生滅相故。圓覺雲。以淨覺心知覺心性及與根塵皆同變幻。即起諸幻以除幻者。竄改諸幻而開幻眾等 二約義顯非二。一正顯

如澄濁水。貯於靜器靜深不動。沙土自沈淨水現前。名為初伏客塵煩惱。去泥純水。名為永斷底子無明。明相精純。統統變現不為煩惱。皆合涅槃清淨妙德 真覺如水。見聞如濁。定身如靜器。定法如澄靜。砂如煩惱。泥如無明。地前名伏。地上名斷。究竟名精純。變現即起用。此即同前不滅不生合如來藏。而如來藏唯妙覺明圓照法界。乃至背塵合覺。故發真如妙覺明性也 二根塵結解門三。一標義總勸

雲何為濁。阿難。比方淨水潔淨本然 覺湛明性

以湛旋其虛妄滅生。複還元覺。得元明覺無生滅性為因地心。然後圓服從地修證 初習名止。成績曰定。初習後成。俱名為湛。起信雲。所言止者。謂止統統境地相。境地不生見聞不起。漸澄漸伏粗垢自遣。圓覺雲。以淨覺心取靜為行。由澄諸念。覺識煩動淨慧產生。身心客塵今後永滅。便能內發沉寂輕安。由沉寂故。十方天下諸如來心於中閃現如鏡中像。此便利者名奢摩他。若能居統統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撲滅。住妄圖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實在。是則名為隨順覺性。得無生性為因地心。由是漸修入證登極。成圓妙果。修之次第。如露台圓頓止觀廣明 二舉喻貼釋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