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楞嚴經疏_第30章 (30)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是故阿難。若不竭其大妄言者。如刻人糞為栴檀形欲求香氣。無有是處 修禪定之檀形。刻妄言之人糞。遙觀可意。近逼穢聞。欲求道香。終無得理 二舉其防微

如有宿習不能滅除。汝教是人。一心誦我佛頂光亮摩訶薩怛多般怛羅無上神咒。斯是如來無見頂相有為心佛從頂發輝坐寶蓮華所說心咒 前雖廣說持戒清淨皎如冰霜既不造新已離魔事。然有無始宿習垢障塵沙。如影隨形。與道為妨。於修行者統統時障。或數病數惱多淫多嗔。或遭邪師。或遇魔嬈。諸難競起。皆是無始不善宿因邪思業種。熏識現行。常與正道覺得冤敵。凡夫始學。道力微小。不能排解。故佛有妙神咒。能滅宿世惡習令無嬈惱。道力速成。不遭退屈前說定慧破煩惱障。複明戒學但止罪業。今說神咒。能破宿殃。兼除報障。三障苟亡。不證何待 三指陳服從

阿難。如是季世清淨比丘。若比丘尼。白衣施主。心滅貪淫。持佛淨戒。於道場中發菩薩願。出入澡浴。六時行道。如是不寐經三七日。我自現身。至其人前。摩頂安撫令其開悟 道場次第。儀範周旋。如圭峰山圓覺修證儀說。誦咒加持。發見佛願。佛現身者名為感到。若見餘境。背於本習。事與願違。便是魔境。非真感到。又見真應。心得開悟。煩惱微薄。聰明潔白。若因見佛。癡頑宛然煩惱卻重。斯皆魔境。非真佛也 二酬請廣說二。一具明壇法二。一叨教

如有季世欲坐道場。先持比丘清淨禁戒。要被挑選戒清淨者第一沙門覺得其師。若其不遇真清淨僧。汝戒律儀必不成績。戒成已後。著新淨衣。然香閒居。誦此心佛所說神咒。一百八遍。然後結界。建立道場。求於十方現住國土無上如來放大悲光來灌其頂 持戒不完。五緣即闕。況為師範展轉授人。己戒不淨。他戒安就。故須挑選第一清淨真授戒者。故梵網經。千裡內無授戒師。當於佛前自誓受戒。先懺七逆。後求戒法。皆見好相方知罪滅得戒。不爾不得。戒既成績。閒居靜處。然香誦咒。數滿百八。以表除滅百八煩惱。內戒外咒俾魔不生。恐障壇場。故須先爾求現住佛光照顯加。心得英勇。進道彌速 二明感到

從三七後。端坐安居經一百日。無益根者。不起於座得須陀洹。縱其身心聖果未成。決定自知成佛不謬。汝問道場。建立如是 須陀洹果名通大小。小乘可知。今修大乘首楞嚴定。發菩薩願。應以大乘位次論果。若瓔珞本業經。初地名鳩摩羅伽。乃至四地名須陀洹。佛地名婆伽婆佛陀。將配此經。恐太高深。若約見真得無生忍名須陀洹。甚為中當。即初入彆圓地住位也。此則正與觀音修證義同。若配下位。恐非所宜。以此經中雲聖果故。利根修故。又以下經獲無生忍第三漸次便已證得。此即無妨。必不成以未證位配。請細詳之 二正說神咒三。一叨教三。一敘承咒力

阿難。若此比丘。本受戒師。及同會中十比丘等。此中有一不清淨者。如是道場。多不成績 戒根為本。入道先門。師與證人一等清淨。師如有闕。資無所承。道場不就任由斯矣 二明得果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蒙如來無上悲誨。心已開悟。自知修證無學道成。末法修行建立道場。雲何結界。合佛世尊清淨軌則 我居佛世。蒙佛親示當今開悟。已知修證必至無學。末法學人。必加功行。建立道場。有何體例令其軌則 二答釋二。一示結壇體例二。一罈場基量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