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習既除。離欲心現。於諸律儀愛樂隨順。是人應時能行梵德。如是一類名梵輔天 已伏欲惑。故雲欲習既除。得上初禪放心閃現。故雲離欲心現。此結上也。於諸下正明此天。於定共戒愛樂隨順梵行成績防非不失。此則兼護律儀淨戒成德匡弼梵主。故名梵輔 三大梵天
阿難。人間統統所修心人。不假禪那。無有聰明 此總明修心之人須假禪定然後發慧。定慧均平方稱靜慮。若不爾者。不得名禪。意顯此四位中皆因禪慧。然於此中所伏惑習差降有異。故分諸天。下自辨釋。或可此文約人間人不修無漏禪定不發無漏正慧。遂感四禪果報不能出離。凡夫雖曰修禪。但是有漏六行事觀不離虛妄不名禪那。以下文雲。此三勝流雖非正修真三摩地。又雲。但能執身不可淫慾等。又下結雲。此皆不了妙覺明心。積妄產生妄有三界等 二列釋四。一初禪二。一釋三。一梵眾天
吸持圓光成績教體。發化清淨利用無儘。如是一類名光音天 接收任持無量淨光。以表言詮。名為教體。此光表詮離諸粗重。故雲發化清淨。隨機開示無不瞭然。故雲利用無儘。以二禪界地無前五識。但用光亮覺得表詮。以光為音。名光音天 二結
阿難。此三勝流。統統憂愁所不能逼。雖非正修真三摩地。清淨心中粗漏已伏。名為二禪 二禪三天又勝下位。故名勝流。以得極喜。故雲統統憂愁所不能逼。初禪雖得喜支。極喜未生。在身粗故。但得離苦。猶有憂喜相對。今此二禪。定水潤心慧光亮泰。喜支調適憂愁不生。名為定生喜樂地也。粗漏已伏者。忻上厭下但名為伏。以不竭故不名無漏。然此一地具四支林。一內淨。二喜。三樂。四一心。行相如常 三三禪二。一釋三。一少淨天
阿難。此三勝流。具大隨順。身心安隱得無量樂。雖非正修真三摩地。安隱心中歡樂畢具。名為三禪 具大隨順者。一是隨順勝定二是離於憂喜。憂喜望樂俱為所厭。但是違境。故非隨順。今此妙樂人間第一。更無過者。方是隨順具足之義。安隱心中歡樂畢具者。意地異熟隨順安閒。樂極於此。純一無雜。名為畢具。以此三禪名離喜妙樂地故。此地禪支具有五種。一舍。二念。三慧。四樂。五一心支 四四禪者。然此一地總報業但有三品。感下三天。其無想天但是廣果天中彆報。凡夫境地上極於此。五不還者。自是賢人雜修靜慮。資廣果天故業令五品殊勝。隻於廣果總報之身生彼五天。與凡夫分歧。由是向下彆為一段 文二。一四底子二。一釋四。初福生天
阿難。如是天人圓光成音。披音露妙。發成精行。通寂滅樂。如是一類名少淨天 初二句躡上。披音下正明此天。謂披能詮之教表現所詮之妙理。成所行之妙行。由是三慧既發妙樂攸通。定慧過前支林轉勝也。言寂滅樂者。滅前喜相而生淨樂。以喜相粗動此異熟樂恬怕沉寂。故名寂滅。定相猶劣。故名為通。始得此樂未廣周遍。名為少淨。淨亦靜也。有處亦名少靜天故 二無量淨天
阿難。此四勝流。統統人間諸苦樂境所不能動。雖非有為真不動地。有所得心折從諳練。名為四禪 此第四禪離八災患勝下地故。名不動地。然有劫數。壽儘須舍。故雲非真不動。俱舍雲。然彼器非常。情俱生滅故。凡夫修定味著受生。名有所得。定慧均平能捨苦樂。勝下諸天。名服從諳練 二五不還天三。初標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