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難答言不也。世尊。何故故。是諸比丘。雖阿羅漢。軀命分歧。雲何一人能令眾飽 前問一食眾飽。今答軀命分歧。反前問也。意顯心若離身即同他食。他食既非我飽。心知何乾我身。身心相外。自他可例 二據理推破二。一以理定其相外
彼人當以琉璃籠眼。當見江山。見琉璃不。如是世尊。是人當以琉璃籠眼。實見琉璃 遠觀物像。近見琉璃。問答極成。故雲如是 二據法責其獨觀
汝今聆聽。阿難頂禮伏受慈旨 破妄意。欲顯真故。略標宗歎德。令其忻慕。豈謂徒然怒斥罔知所歸。因而阿難伏而諦受 三引例明其所失三。一引例正問
即應如來今見汝麵。亦是汝身 汝或執言。雖見我麵。定是我體。即複破雲。佛亦見汝。應是汝身。應立量雲。如來之身定是汝體。見汝麵故。如汝心眼。設或不準佛身是汝。汝之心眼亦非是汝。便同前文。自非汝體也 三根身互闕能知破
佛告阿難。汝今說言。由法生故各種心生隨所合處心隨有者 牒前計也
比方國王 真性也
為賊所侵 煩惱迷真也
汝之心靈。統統瞭然。若汝現前所瞭然心實在身內。爾時先合了知內身。很有眾生先見身中後觀外物 心能靈鑒。表裡俱緣。故雲統統瞭然。向外既了萬緣。在內合知藏腑。頗猶可也。亦語辭也。汝觀眾生。可有此者 二縱破
則心所知身不能覺。覺在身際心不能知 釋成其相。心若在外。理合如是。文顯可見 二約見驗其相知
如有體者。如汝以手自挃其體。汝所知心。為複內出。為從外入。若複內出。還見身中。若從外來。先合見麵 挃(陟栗切)猶觸也。以手觸身。必先知覺。既言有體。不無所止。表裡二處必從一緣。故今雙詰。難同前破 二破轉救二。初救
若成內者。居暗室中。無日月燈。此室暗中皆汝焦腑 若謂非論前後但是見暗便即內者。汝處幽室。無三光時。比室黯然。應是汝內。以同暗故。焦腑即內也。應立量雲。汝處幽室。應汝焦腑。以是暗故。同汝見暗 二破不對
出兵討除 用智也
是故應知。汝言見暗名見內者。無有是處 五破隨合二。一引經建立
見麵若成。此了知心及與眼根。乃在虛空。何成在內。若在虛空。自非汝體 設汝執言能見麵者。汝心及眼應處虛空。以根境相對方成見故。若許處空。顯是在外。如何複執心居身內。又若在空即同彆人。天然不是汝之心體。此之二過。應立量雲。汝之心靈。定不在內。見汝麵故。如同彆人。破次過者。但改宗雲定非汝體。因喻如前 二他見還同己體破
若見眼者。眼即同境不得成隨 設使見眼。即成敵對。雲何媒介隨即彆離。此有自語相違過也
若離外見。內對所成 牒轉計也。此計。由前以暗室暗例麵前暗。分歧成內。恐彼計雲。我所見暗與暗室暗二體分歧。何也。彼暗室暗是身外暗。名為外見。以是開眼之所原因。我所見暗是身內境。名為內對。以是閤眼之所原因。今取閤眼所對之暗名為見內。非同所見室中暗爾。如何不得見暗名內。故此牒也。然諸師敘計殊不清楚。蓋譯人巧略。但牒罷了有智請詳。無執麻矣
佛言。處今安在。阿難言。此了知心。既不知內。而能見外。如我思忖。暗藏根裡 知外而不知內。非根而何。此即妄計識心潛五根裡 三舉喻所成複伸潛理二。一舉喻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