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水又與鄱水合,水出鄱陽縣東,西逕其縣南武陽鄉也。地有黃金采,王莽改曰鄉亭。孫權以建安十五年,分為鄱陽郡。鄱水又西流,注於贛。又有繚水入焉。其水導源建昌縣,漢元帝永光二年分海昬立。繚水東逕新吳縣,漢中平中立。
廬江水出三天子都,北過彭澤縣,西北入於江。
與霄漢連接。秦始皇三十七年,歎斯嶽遠,遂記為上霄焉。上霄之南,大禹刻石誌其丈尺裡數,今猶得刻石之號焉。湖中有落星石,週迴百餘步,高五丈,上生竹木。傳曰有星墜此,因以名焉。又有孤石,介立大湖中,週迴一裡,竦立百丈,矗然高大,特為環異。上生林木,而飛禽罕集,言其上有玉膏可采,所未詳也。
縣東津上有亭,為濟渡之要。其水東北逕昌邑城而東出豫章大江,謂之慨口。昔漢昌邑王之封海昬也。每乘流東望,輒氣憤而還,世因名焉。其一水枝彆離注,入於修水也。
贛水又北逕鄡陽縣,王莽之豫章縣也。餘水注之。水東出餘汗縣,王莽名之曰治乾也。餘水北至鄡陽縣注贛水。
贛水又東北逕王步,步側有城,雲是孫奮為齊王鎮此,城之。今謂之王步,蓋齊王之渚步也。郡東南二十餘裡,又有一城,號曰齊王城。築道相通,蓋其離宮也。
北入於江。
贛水又曆釣圻邸中間,度支校尉治,太尉陶侃移置此也。舊夏月,邸閣前洲冇,去浦遠,景平元年,校尉豫章因運出之力,於渚次聚石為洲,長六十餘丈。
複下己女於水中。將渡,遙見二女於岸側。傍有一吏立,曰:吾廬君主簿,敬君之義,悉還二女。故乾寶書之於《感到》焉。
贛水又逕椒丘城下,建安四年,孫策所築也。
下有盤石,可坐數十人。冠軍將軍劉敬宣,每登陟焉。其水曆澗,逕龍泉精舍南,太元中,沙門釋慧遠所建也。其水下入江。南嶺,即彭蠡澤西天子鄣也。峰隥險要,人跡罕及。嶺南有大道,順山而下,有若畫焉。傳雲匡先生所通至江道。
孺子名穉,南昌人,高貴不仕。太尉黃瓊辟,不就。桓帝問尚書令陳蕃:徐穉、袁閎誰為前後?蕃答稱:袁生公族,不鏤自雕。至於徐穉,傑出薄域,故宜為先。桓帝備禮征之,不至。太原郭林宗有母憂,穉往吊之,置生芻而於廬前而去。眾不知其故,林宗曰:必孺子也。《詩》雲:生芻一束,其人如玉。
又東北過石陽縣西。
旴水出南城縣西北流逕南昌縣南,西注贛水。又有濁水注之,水出康樂縣,故陽樂也。濁水又東逕望蔡縣,縣因汝南上蔡民萍居此土,晉太康元年,改成望蔡縣。濁水又東逕建成縣,漢武帝元朔四年,封長沙定王子劉拾為侯國。王莽改名之曰多聚也。縣出燃石。《異物誌》曰:石色黃白而理疏,以水灌之便熱,以鼎著其上,炊足以熟。置之則冷,灌之則熱,如此無窮。元康中,雷孔章入洛,齎石以示張公。張公曰:此謂燃石。因而乃知其名。濁水又東至南昌縣東流入於贛水。
豫章水又逕其郡南,城中有井,其水色半青半黃,黃者如灰汁,取作飲粥,悉皆金色,而甚芬香。
贛水又北逕南昌左尉廨西,漢成帝時,九江梅福為南昌尉,居此。後福一旦舍老婆,去九江,傳雲得仙。
繚水又逕海昬縣,王莽改名宜生。——謂之上繚水,又謂之海昬江,分為二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