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時,築城於武周塞內,以備胡,城將成而崩者數焉。有馬馳走,周旋幾次,父老異之,因依馬跡以築城,城乃不崩。遂名馬邑。其故城今在朔州。
江東名“餘腹”者:昔吳王闔閭江行,食膾,不足,因棄中流,悉化為魚;今魚中馳名“吳王膾餘”者,長數寸,大者如箸,猶有膾形。
①挹:舀。
【譯文】
巨靈劈華山
馬邑
丹砂井
【譯文】
龜化城
樊口的東麵有座樊山。如果氣候乾旱,就放火燒山,當即有大雨。至今常常很靈驗。
二華之山,本一山也。當河,河水過之而曲行。河伯巨靈,以手擘開其上,以足蹈離其下,平分為兩,以利河道。今觀手跡於華嶽上,指掌之形具在;足跡在首陽山下,至今猶存。故張衡作《西京賦》所稱“巨靈贔屭,高掌遠跡,以流河曲”是也。
木蠹(dù):蛀蝕木頭的蟲子。
崑崙山是大地的端首。這裡有天帝設鄙人界的都城,以是它的核心有深深的弱水隔斷,又有火山包抄著。那火山上有鳥獸草木,都在火焰當中繁衍發展,是以出產一種火浣布。這類布不是用這火山上的草木外皮纖維織成,而是用山上的鳥獸之毛。漢朝時,西域曾經進獻過這類布,但好久以後就不再進貢這類布了。以是到曹魏初年,人們都狐疑這類布底子不存在。魏文帝以為火的賦性很殘暴,不會含有生命的元氣,他在《典論》中闡述,說這是不成能有的事,以此來根絕那些有見地的人的傳聞。到魏明帝即位,下聖旨給三公說:“先皇疇昔闡述的《典論》,是不朽的格言。可刻在太廟門外及太學的石碑上,和石經並列,以便永久教示後代。”這時,西域派人獻上了用火浣布做的法衣,因而就消弭了石碑中相乾的闡述,遭到了天下的人的嘲笑。
江東餘腹
【譯文】
臨沅縣有廖氏,世老壽。後移居,子孫輒殘折①。彆人居其故居,複累世壽。乃知是宅所為,不知何故。疑井水赤,乃掘井擺佈,得前人埋丹砂數十斛;丹汁入井,是以飲水而得壽。
秦朝時,曾在武周塞內築城,用來防備匈奴。多次築城,城快築成時就塌了。有一匹馬緩慢地奔馳著,幾次繞圈子,人們感覺很奇特,就遵循馬跑的印跡來築城,城竟然就不再崩塌了,因而就把這城定名為“馬邑”。它的故城在現在的朔州。
柯亭笛
霍山鑊
太華山和少華山,本來是一座山,它們正對著黃河,黃河水顛末這裡時隻能繞道而流。黃河之神巨靈,用手劈開山的上部,用腳蹬開山的下部,使這座山分紅兩座,以便河水流過。現在到華山上去旁觀河伯的指模,那手指、手掌的形狀都還存在著;巨靈的足跡在首陽山下,到現在也還儲存著。疇昔張衡寫了篇《西京賦》,賦裡說:“巨靈啊力量很大,高山上有他的手掌,他的足跡留在遠方,他劈山開路,使曲折的河水直流曠達”,就是指的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