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理宗趙昀
宋高宗趙構(1107~1187),南宋第一代天子。1127~1162年在位。年號前後為建炎、紹興。字德基,宋徽宗趙佶第九子,宋欽宗趙桓之弟。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封為康王。欽宗靖康元年(1126)春,金兵第一次包抄開封時,他曾以親王身份在金營中短期為人質。當年冬,金兵再次南侵,他受命出使金營乞降,在河北磁州(今屬河北)被守臣宗澤勸止留下,得以免遭金兵俘虜。金兵再次包抄開封時,受命為河北兵馬大元帥,宋廷令其率河北宋兵救濟京師,但他移屯大名府(今屬河北),繼又轉移到東平府(今屬山東),以避敵鋒。宋徽宗和欽宗為金兵俘虜北去,他於次年(1127)蒲月月朔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改元建炎,成為南宋第一代天子。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高宗讓位於趙昚,是為宋孝宗,宋朝的皇位再次回到宋太祖的長房。宋孝宗在位27年,淳熙十六年(1189年)退位,讓位與兒子宋光宗趙惇。紹熙五年(1194年)病逝,長年68歲。諡號紹統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聖成孝天子,廟號孝宗。葬於永阜陵。
南宋帝王世襲:
度宗趙禥,理宗侄,父趙與芮。即位後沉迷酒色,權臣賈似道獨裁,朝政日敗,南宋危在朝夕。死於1274年,時年35歲。
宋端宗趙昰(1269年-1278年,1276年-1278年在位;昰:音同“是”),南宋第八位天子,廟號端宗,諡號裕文昭武湣孝天子。他是宋度宗的庶宗子、宋恭帝的哥哥,曾被封為建國公、吉王、益王等。宋恭帝德佑二年(1276年)元軍霸占臨安時,5歲的小天子被俘。趙昰和母親楊淑妃和弟弟趙昺由國舅楊亮節等保護,出逃福建,定行都於福州濂浦平山福地,改年號景炎,行宮為平山閣(那不時價戰亂,哀鴻遍野,宋軍撤離此地時,曾開倉濟民,本地群眾甚感其恩,元軍占據福州時,本地群眾遂將平山閣改名為泰山宮,祭奠南宋高宗趙構及入閩的益、廣二王。擺佈列的是文臣武將:文天樣、陸秀夫、陳宜中、張世傑。本地泰山宮便塑這些神像,實是躲避元朝的查禁,以泰山宮作保護,泰山宮現存無缺)。
宋恭帝趙顯
宋端宗趙昰
宋寧宗趙擴
2、南宋簡介
宋理宗(1205年出世,1264年去世於臨安),原名趙與莒,1222年立為寧宗弟沂王嗣子,賜寶貴誠,1224年立為寧宗皇子,賜名昀,是南宋的第五位天子,他在位時候是從1224年到1264年。
宋理宗繼位的前十年都是在權相史彌遠挾製之下,本身對政務完整不過問,一向到1233年史身後宋理宗纔開端親政,親政之初發憤複興,采納了免除史黨、親擢台諫、廓清吏治、清算財務等等鼎新辦法,史稱“端平更化”。在朝前期,朝政接踵落入丁大全、賈似道等奸相之手,國勢急衰。1234年南宋聯蒙古國滅金。1259年,蒙古攻鄂州,宰相賈似道以宋理宗名義向蒙古稱臣,並將長江以北的地盤完整割讓給蒙古。
宋度宗趙禥
公元1189年即位,公元1194年去位。光宗(趙惇),出世:公元1147年——歸天:公元1194年(在位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