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士成綺再次見到老子,說:“昨日我用言語刺傷了你,明天我已有所覺悟並且竄改了先前的嫌隙,這是甚麼啟事呢?”老子說:“巧智崇高的人,我自發得早已離開了這類人的行列。疇昔你叫我牛我就稱作牛,叫我馬我就稱作馬。假定存在那樣的形狀,人們給他呼應的稱呼卻不肯接管,將會第二次遭到禍患。我適應外物老是自但是然,我並不是因為要適應而有所適應。”士成綺象雁一樣側身而行不敢正視本身慚愧的身影,躡手躡腳地走向前來問道:“修身之道是如何的呢?”老子說:“你容顏偉岸傲岸,你目光突視,你頭額矜傲,你口張舌利,你身形巍峨,好象奔馬被拴住身雖停止而心猶奔騰。你行動臨時有所強迫,一旦行動就象箭發弩機,你明察而又精審,矜持智巧而外露嬌縱之態,凡此各種都不能看作是人的實在賦性。遙遠閉塞的處統統過如許的人,他們的名字就叫做竊賊。”
是以,當代曉得大道的人,起首申明天然的規律而後纔是品德,品德已經申明而後纔是仁義,仁義已經申明而後纔是職守,職守已經明白而後纔是事物的形狀和稱呼,形狀和稱呼已經明白了而後纔是依其才而任其職,依才任職已經明白而後纔是恕免或拔除,恕免或拔除已經明白而後纔是是非,是非明白而後纔是獎懲。獎懲明白因此癡頑與聰慧的人都能相處合宜,高貴和卑賤的人也都能各安其位;仁慈賢達和不良的人也才氣都襲用真情。必須辨彆各自分歧的才氣,必須順從各自分歧的名分。用如許的體例來奉養帝王,用如許的體例來哺育百姓,用如許的體例來辦理萬物,用如許的體例來涵養本身;智謀不宜用,必然歸依天然,這就叫做天下承平,也就是管理天下的最高境地。
孔子向老聃就教:“有人研修和體驗大道卻彷彿跟大道相背逆,把不能承認的看作是能夠承認的,把不精確的以為是精確的。長於辯論的人說:‘離析石的質堅和色白就彷彿高懸於天宇那樣清楚奪目。’像如許的人能夠稱作賢人嗎?”老聃說:“這隻不過是聰明的小吏供職時為技藝所拘繫、勞苦身軀擔驚受怕的環境。長於捕獵的狗因為遭到拘繫而愁思,猿猴因為行動便利而被人從山林裡捕獲來。孔丘,我奉告你,奉告給你聽不見而又說不出的事理。大凡人有了頭和腳等詳細的形體而無知無聞的很多,無形體的人跟冇無形體、冇有形狀的道並存的卻完整冇有。或是活動或是靜止,或是滅亡或是儲存,或是衰廢或是昌隆,這六種環境全都出於自但是不成能探知其以是然。倘若果然存在著甚麼管理那也是人們遵守賦性和真情的各自活動,忘記外物,忘記天然,它的名字就叫做忘記本身。忘記本身的人,這便能夠說是與天然融為一體。
唐堯統治天下,伯成子高立作諸侯。堯把帝位讓給了舜,舜又把帝位讓給了禹,伯成子高便辭去諸侯的職位而去處置耕耘。夏禹前去拜見他,伯成子高正在地裡耕耘。夏禹快步上前居於下方,恭敬地站著問伯成子高道:“當年堯統治天下,先生立為諸侯。堯把帝位讓給了舜,舜又把帝位讓給了我,但是先生卻辭去了諸侯的職位而來處置耕耘。我冒昧地叨教,這是為甚麼呢?”伯成子高說:“當年帝堯統治天下,不須嘉獎而百姓天然勤懇,不須獎懲而群眾天然畏敬。現在你實施獎懲的體例而百姓還是不仁不愛,德行今後式微,科罰今後建立,後代之亂也就今後開端了。先生你如何不走開呢?不要遲誤我的事情!”因而低下頭去用力耕地而不再理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