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_唐朝文武官員設置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其辯貴賤,敘勞能,則有品、有爵、有勳、有階,以時考覈而起落之,以是任群材、治百事……方唐之盛時,其製如此。

以天子為首的封建國度體製,在唐高祖武德期間就比較完整地建立起來。天子把握著國度的最高權力,操有對統統臣民生殺予奪的大權。法律和法律都以天子的名義公佈,天子有權點竄法律和法律,並能夠不受法律和法律的束縛。在天子之下,有三省、六部、九寺、五監等職官體係。在中樞機構中,製令構造、封駁審議構造與行政事件構造是合作而又合作的。政務構造和事件構造的職責是很清楚的,監察機構也很完整。彆的,另有一套比較完整的品階勳爵軌製。《新唐書·百官誌》說:

唐朝初年,以中書省長官中書令、門下省長官門下侍中、尚書省長官尚書令共議國政,都是宰相。宰相是幫手天子總領天下大政的官員。《新唐書·百官誌》說:“佐天子總百官,治萬事,其任重矣”。厥後,因為唐太宗即位前雖曾任過尚書令,臣下避而不敢居其職,便以仆射為尚書省長官,與門下侍中、中書令號稱宰相。據《冊府元龜·宰相總序》說,自隋代以來,就有“或以他官參掌機事及專掌朝政者,併爲輔弼”。唐朝也因宰相層次尊崇,人主不肯等閒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職,並假借他官之稱。如唐太宗時,杜淹以吏部尚書參議朝政,魏征以秘書監參與朝政,厥後,或稱“參議得失”,或稱“參知政事”等等,稱呼不一,都是宰相之職。《舊唐書·李靖傳》載貞觀八年(公元634年),中書令(《百官誌》作仆射)李靖因足疾上表“乞骸骨”,其言辭極其誠心,唐太宗為之打動,說:朕觀古往今來,身居繁華,能滿足者甚少。即使才氣不堪,身患疾病,猶自強居職位。公能識大抵,精力誠可嘉。因而,太宗除下優詔,令其在家保養外,又命其疾小愈,兩、三日一至中書門下平章事。貞觀十七年(公元633年),太宗以李績為太子詹事(東宮百官之長),並特加“同中書門下三品”之銜,使其與侍中、中書令一樣參與宰相職事。今後以後,就有“平章事”與“同三品”的銜號,就是品級再高的官,也不例外,不然,就不能利用宰相的權柄,隻要三公、三師及中書令不加,永淳元年(公元682年),以黃門侍郎郭侍舉,兵部侍郎岑長倩劃一中書門下平章事,自此今後,“同平章事”也成為宰相的銜號。開元今後,為仆射者例不加“同平章事”,成果就不能參與宰相機務,而被擠出宰相行列。

隋唐三省六部製的建立,是秦漢以來封建國度中心官製不竭竄改的成果。其構造較完整,合作較明白,是封建社會生長至成熟階段的一個標記。這些一向沿續到清朝,根基上冇有竄改。但有一點與明清分歧的,唐朝的尚書省有一個總機構,名為“都省”,都省當中以擺佈丞及擺佈司郎中、員外郎分擔吏、戶、禮左三部,兵、刑、工右三部。擺佈丞處於行政監督職位,而擺佈司則兼有總務辦理的性子。

禦史台的次官,唐初依隋舊製,稱治書侍禦史中丞,高宗李治即位,因避帝諱,改稱禦史中丞,正五品下。《唐會要》“禦史大夫”條雲:因為“大夫秩崇,官不常置”,故實際上以“中丞為憲台之長”。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