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品德經」:第四十三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不尚賢,使民不爭
老子:「品德經」:第一章
是以君子整天行不離輜重。
視之不見,名曰夷﹔
上德有為而無覺得﹔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希言天然。
故有之覺得利,無之覺得用。
不得已而用之,澹泊為上。
不成得而利,不成得而害﹔
不見可欲,使民氣穩定。
故滿足不辱,知止不殆,能夠悠長。
古之善為道者,奧妙玄通,深不成識。
保此道者,不欲盈。
虛其心,
損之又損,乃至於有為。
何謂貴大患若身。
益生曰祥。心負氣曰強。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穀。
故立天子,置三公,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
故能成其私。
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曠兮其若穀﹔
老子:「品德經」:第二十二章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
老子:「品德經」:第六章
慎終如始,則無敗露。
是以賢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故處置於道者,同於道﹔
</script>老子:「品德經」:第一章
夫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
百姓皆注其耳目,賢人皆孩之。
是以賢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虛其心,
九層之台,起於累土﹔
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
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
愛國治民,能有為乎。
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視之不見,名曰夷﹔
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厥後。
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譬道之在天下,猶川穀之於江海。
何謂寵辱若驚。
老子:「品德經」:第十三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
修之於邦,其德乃豐﹔
老子:「品德經」:第三章
公乃全,全乃天,
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弱其誌,
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
故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
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
千裡之行,始於足下。
搏之不得,名曰微。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穀。
其次,侮之。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
偏將軍居左,大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
為有為,則無不治。
不成得而貴,不成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老子:「品德經」:第七章
是以賢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為天下式,常德不忒,複歸於無極。
天乃道,道乃久,冇身不殆。
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六合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平,動而愈出。
建德若偷﹔
正複為奇,善複為妖。
雖有榮觀,燕處超然。
弱其誌,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丁爽﹔
是以賢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侯王得一覺得天下貞。
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上義為之而有覺得。
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
老子:「品德經」:第二十七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