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紀道士討生活指南_第56章 搞老莊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莊子,本名莊周(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字子休(亦作子沐)。宋國蒙人,戰國期間哲學家。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

《莊子》在哲學、文學上都有較高研還代價。它和《周易》、《老子》並稱為“三玄”。魯迅在《漢文學史綱領》中說莊子“其文汪洋辟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名篇有《清閒遊》《齊物論》《攝生主》等,《攝生主》中的“廚子解牛”尤其後代傳誦。莊子文章設想豐富,氣勢壯闊。其行文汪洋恣肆,瑰麗詭譎,意出塵外,乃先秦諸子文章的典範之作。其佈局很獨特,看起來並不周到,常常高聳而來,行所欲行,止所欲止,竄改無端,偶然彷彿不相乾,肆意跳蕩起落,但思惟卻能一線貫穿。句式也富於竄改,或順或倒,或長或短,更加之詞彙豐富,描述詳確,又常常不法則地壓韻,顯得極富表示力,極有首創性,具有很高的文學代價。

莊子暮年喪妻,惠施聞訊,前去記念。他是莊子的老朋友,此時已非梁國宰相,不必再擺官架子了,有需求去安撫莊子。

周顯王三十年(前339年),三十一歲,次子莊鹹出世。

莊子的思惟包含著樸實辨證法身分。他以為“道”是“天賦生地”的,從“道未始封”(即“道”是無邊界差彆的)。照莊子的邏輯,道是無彆離、無界的渾沌,因此它不是理性的工具:“夫道,有情有信,有為無形,可傳而不成受,可得而不成見;自本自根,素有六合,自古以固存。”一方麵,道是實在存在的,所謂“自本自根”、“自古以固存”,以是道是有;另一方麵,道又分歧於詳細之存在,它“有為無形”,因此道又是無。但它不是虛空之無,而是涵蓋了萬有的無。以是道既派生了萬物,又不滯於萬物中,表示出超出性與內涵性的同一。由此也決定了人對道的熟諳既不能是簡樸的經曆熟諳,也不能是理性的邏輯推理,而必須是物我、主客為一的內涵觀照,即超驗的形上學的觀照。莊子曾說:“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惡乎至?有覺得未始有物者,至矣,儘矣,不成以加矣。”這裡的至知,就是從知進入到不知的渾池的能觀照統統的知識境地。道因為其不成言說性和無窮性,對道的體認實際上就是超出理性的直覺認知過程。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