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紀道士討生活指南_第56章 搞老莊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莊子,本名莊周(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字子休(亦作子沐)。宋國蒙人,戰國期間哲學家。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

關於莊子卒年,馬敘倫詳考各種相乾史籍,連絡戰國期間帝王編年,得出了一個大抵的範圍:周赧王十七年(前298年)至周赧王二十九年(前286年)之間。

莊子和同親的朋友惠施在濠水的一座橋梁上漫步。莊子看著水裡的儵魚說:“儵魚在水裡悠然得意,這是魚的歡愉啊。”

惠子說:“我不是你,當然不曉得你;你不是魚,你不曉得魚兒的歡愉,也是完整能夠鑒定的。”

莊子將近死了,門生想用很多好東西給他做陪葬。

第二天,弟子向莊子問道:“明天山裡的樹因為不成材而得以終其天年,現在這位仆人的鵝卻因為不成材而被殺死,先生您將在成材與不成材這二者間處於哪一邊呢?”莊子笑著說道:“我將處於成材與不成材之間。成材與不成材之間,彷彿是合適的位置,實在不然,以是還是免不了遭到禍害。如果遵守品德行事,就不是如許了:既冇有佳譽,也冇有毀辱,時而為龍,時而為蛇,隨時勢而竄改,而不肯專為一物;時而上,時而下,以適應天然為原則,在萬物的原始狀況中周遊,主宰萬物而不被萬物所役使,那麼如何會遭到災害呢?這就是神農、黃帝所取法的處世原則。至於萬物之情,人倫相傳之道,就不是如許了。勝利了就會破壞,強大了就會陵夷,鋒利了就會缺損,高貴了就會遭到顛覆,直了就會曲折,聚合了就會分離,遭到珍惜就會被燒燬,智謀多了就會受人算計,不賢德就會受人欺辱。如何能夠偏執一方而加以依仗呢?”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