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2.3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3.22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謂:“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但是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4.4子曰:“苟誌於仁矣,無惡也。”
1.13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複也。恭近於禮,遠熱誠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2.4子曰:“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4.19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3.8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覺得絢兮。’何謂也?”子曰:“繪過後素。”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1.15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3.6季氏旅於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
1.10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因而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2.15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2.5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禦,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1.6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博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3.7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3.10子曰:“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
3.15子入太廟,每事問。或謂:“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
1.11子曰:“父在,觀其誌;父冇,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3.23子語魯大師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一,純如也,皦如也,繹如也,以成。”
4.5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冒昧必因而,顛沛必因而。”
3.18子曰:“事君儘禮,人覺得諂也。”
1、2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反叛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4.14子曰:“不患無位,患以是立。不患莫已知,求為可知也。”
3.21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後氏以鬆,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顫栗。”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