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紹道:“徐使君償言:代國有燕國為援,非可輕圖,須待河東昌隆,兵精糧足,地富民殷之時。當時我河東府庫充盈,背靠朝廷,又可引得代國邊民來投,掃平代國便指日可待了。”
秦玉與眾官員酬酢見禮,裴紹又道:“璧城,我河東刺史徐使君隻因衙中政事繁忙,不得閒暇親身來迎璧城。徐使君叮嚀我,璧城到時,請到刺史衙門相見,徐使君在衙中專候璧城。”
裴紹道:“多謝璧城吉言,安國興家,裴紹之願也。”
秦玉道:“秦玉何德何能,當得起複業這般誇獎?徐使君與複業方是河東之天日,有你二位這等父母官,方是河東百姓之福。徐使君能將火線管理成火線,理政之能已可見一斑,他又是將門以後,兵事上也非我等平常武將可望其項背的。有徐使君在,隻怕我大鄭掃平代國已是指日可待。”
秦玉見了,倉猝上馬,河東官員也都迎上前來。隻見搶先一人身著五品服色,圓臉長鬚,器宇不凡,料是隆德府太守裴紹,見禮道:“敢問但是裴府君,下官秦玉有禮了。”
一行人一起向北,又走出半個城去,才遠遠見到一座衙門,三間大門高矗立立,門前站著六個兵丁扼守,秦玉便知是刺史衙門到了。世人行到近前,早有兵丁上前奉侍世人上馬,秦玉隨裴紹在前,進了刺史衙門大門。
秦玉一驚,道:“絳州聞喜?本來複業是河東裴氏後輩。”
鄭國景曜五年八月二十七,秦玉率左驍衛一萬五千兵馬,離了梁都,兵發河東。
裴紹一笑道:“我是絳州聞喜縣人氏。”
秦玉道:“裴氏數百年士族,前朝時名相輩出,在我朝為官者也不在少數,豈能夠式微論之?即使式微,然家學淵源,又豈是平凡人可比?複業,現在政事堂一名中書舍人裴緒裴桑鼎,不知與複業如何稱呼?”
秦玉道:“裴桑鼎中樞之臣,若一朝為相,自可使裴氏昌隆,然複業邊陲重臣,守鄉靖土,若能建功立業,足可與裴桑鼎並日而輝。裴氏昌隆,皆在賢昆仲之手。”
二人並馬而行,言談甚歡。進了上黨城,隻見販子井井有條,百姓平和安樂,全不似邊鎮模樣。偶有巡街兵丁衙役走過,百姓臉上也並無懼色,也不知遁藏,秦玉不由暗歎,徐慎果如傳聞所言,有治世之才。
這裴紹笑語晏晏,秦玉如沐東風,笑道:“既如此,秦玉敢不從命?多謝府君看重,秦玉偏末之將,不過幸運得些浮名,實恐有負府君厚望。”
遠瞭望去,那隆德府城池並不甚大,城牆卻甚高,城上扁插旗號,保衛森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