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正驚奇間,卻又連珠飛來兩支箭,又彆離射中兩隻雁。這番吃驚可當真不小,連珠三箭,連中三雁,這等射術當真聞所未聞。秦玉忙命兵士快馬搜尋三隻落雁。
眾軍士早已停動手中事,隻看著那少年射箭,見少年射中,一齊爆出喝彩聲。秦玉也是大喜,道:“當真是神箭。”那少年卻不答話,隻睨著他手中箭囊。
秦玉嗬嗬一笑,喚來一個軍士,解下他腰間箭囊,道:“這裡有三十支箭,你射了這一箭,非論中與不中,我都將這斛箭送與你,如何?”
秦玉道:“我見你箭射得準,特請來相問,是誰教你如此射箭的?”
少年道:“是我父親教的。”
秦玉知這少年不諳世事,再問也是無用,便道:“你這連珠箭當真是絕技,可還能再射一箭我看?”
少年喜道:“好,我射就是,你不要懺悔。”說罷從背後抽出一枝箭,搭在弓上,運臂力拉開弓,隻瞄了瞄卻又收弓放下道:“這樹太粗了,就射中也算不得本領,你看那邊有一隻黃雀,”說著用手一指,本來那樹枝葉甚密,綠葉當中隱著一隻小鳥,秦玉等人初時並未看到,那少年目力異於凡人,卻一眼便看到了。少年接道:“我便射這黃雀。”
少年卻不睬會,又張弓搭箭,“嗖”的一聲,羽箭離弦,冇於林中,又落於樹下,卻不見鳥飛起。秦玉急命軍士速去檢察,過未幾時,那軍士快步奔回,遠遠揚起手臂,高呼道:“射中了,射中了。”手中正握著一支羽箭,箭上插著一隻鳥。
秦玉道:“小郎令高貴姓大名?又如何會射連珠箭?”
徐恒、劉遜一齊看向秦玉,秦玉倒是看看劉遜,又看看徐恒,一時拿不定主張。徐恒笑道:“璧城躊躇,非是躊躇此戰該不該打,而是慮及朝廷曉得後見怪下來,我等不但無功,反受其過。也罷,本日璧城且不必拿主張,明日我三人去踏看陣勢,當時再定策,璧城再做定奪如何?”
少年睜大雙眼,看著秦玉道:“甚麼鄭人、楚人,我不曉得。”
第二日一早,秦玉、劉遜、徐恒、洪鐘率五十騎保護,一行人出了應州東城。行不到五裡,火食漸稀,滿眼隻見荒村野店,草木雜蕪。想來很多年前,這裡也該是水村山郭,雞犬相聞之處,但自從兩國分界,兵爭不竭,人們便隻得背井離鄉,另尋桃源,這裡便也垂垂蕭瑟下來。
世人邊走邊看,又行數裡,忽聞北邊傳來模糊水聲,世人循聲而去,不過2、三裡,便見一條大水其勢滾滾,滾滾流過。這便是濉水了。
過未幾時,兵士將落雁尋來奉上。秦玉看時,見三雁中箭皆是貫頸而過,這箭手準頭、力度皆是世所罕見,秦玉讚歎不已,便要見地這位箭手是多麼人物。
秦玉驚道:“如許小一隻黃雀如何能射中?”
少年提著弓,四周看看,但這五十多人和馬在這裡,野獸禽鳥如何還敢靠近?是以竟見不到一個獵物。少年道:“這裡冇有獵物,射甚麼?”
少年道:“父親便是父親,射箭便是射箭,其他我都不曉得。”
徐恒正色道:“退之,我大鄭之誌是要安定四海,一統天下,隻要如此才氣消弭戰事,使天下百姓不再蒙受戰亂。要安定江南,淮南乃是必爭之地,這一戰隻是遲早之事,勢不成免。本日有璧城與你、我二人在此,尚可極力使百姓少受些磨難,如果本日不戰,異日不知何人在此領兵,還能顧得彼蒼存亡活?這是其一。其二,朝廷命璧城率兵到淮南,便是為應接戰事而來,賦稅自是不敷慮。這一戰如果勝了,雖說我左驍衛這一萬五千兵馬不敷以兼併全部淮安,但隻要將楚軍打得心寒,異日我大鄭再取淮安,便輕易很多。是以這一戰之勝負,便事關我大鄭一統天下之大業,我等不在本日力圖勝楚,更待何時?退之覺得,但是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