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玄奘_第六十八章 安居日辯經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國王的目光有些蒼茫,不明白這同本身的疑問有甚麼乾係。

聖胄法師微微一笑:“老衲從未做過國王,又安知國王該如何擺脫呢?”

老衲一愣,他知玄奘援引的是“聖言量”,心中不平,卻也不知如何辯駁,隻得痛斥道:“照你如許說來,這誦經、持咒、唸佛也能夠同時修持了?”

老衲聽了這話,頓時臉現怒容:“你這外村夫!是想用你的口舌之劍毀了迦畢拭國的正法嗎?”

聖胄法師冷靜無語,他感覺本身竟快被對方壓服了。

“貧僧以為這並無不當之處。”玄奘安靜地答道。

“我們的目標是到此岸,”玄奘道,“是以,世尊所說的各種法門不是門路,而是我們的舟帆。如果我們隻乘小舟,遇波翻浪卷之時就會翻船;如若隻乘大舟,遇狹小處就難以通過。”

“法師所講的佛法,一會兒聲聞乘,一會兒緣覺乘,一會兒又是大眾部菩薩乘,法門也各自分歧,如許的修行有何用?又如何能令人佩服?”一名老衲起家問道。

“那麼大王心中有甚麼疑問,可否說出來呢?”玄奘問道。

“這位是阿梨耶伐摩,聖胄法師,”國王指著座中幾位父老,順次向玄奘先容道,“這位是求那跋陀,德賢法師;另有這位,秣奴若瞿沙,快意聲法師。”

像聖胄、德賢、快意聲等部派法師,也都同玄奘一樣,能夠較著地感遭到佛法的陵夷。他們均是德高望重的聖賢,卻也隻是精通一理,偏有所長,對圓融的梵學遠未能透辟瞭解。至於其他眾師,更是學不兼通,大小各彆,因此各執一詞,每小我都以為本身承傳的是正宗梵學,各部派相互爭辯,難有寧日。

“是啊,”玄奘道,“我走後,你們可依止聖胄、德賢、快意聲法師學習。”

快意生法師也開端發問:“法師是個行路人,理應明白,要到那裡去,當然是挑選一條門路。莫非還能這條路逛逛,那條路逛逛嗎?”

這國王看來悟性很高,玄奘便試著同他講起了唯識:“因為有了虛妄的感受,人們才議論時候、自我,以及諸般事物。這些能夠言說的東西都是依靠於識而變生出來的。識統共隻要三種,其一為能異熟的識,其二為能考慮的識,其三為能瞭然辨彆工具的識。而含藏和異熟統統種子的是阿賴耶識。”

佛國之人都喜好比方,聽了這話,大多數人已經在幾次點頭了。

“弟子不敢,”玄奘合掌道,“弟子絕非與各位法師辯論爭勝,隻是為了廓清觀點。”

玄奘備諳眾教,兼通大小乘,隨人發問,應對如流,並且能針對各部的偏執之說,從各部本身的觀點解纜,娓娓道來。

“大師,佛經裡向來就冇有異化這類說法,”玄奘正色道,“隻要遵循典範來推行,就冇有題目。”

玄奘冷靜地瞭望著遠方——藍天、白雲、雪山……疊加成一幅斑斕的畫卷。

迦畢拭王一愣,道:“是了!快意聲法師曾經做過國王,這個本王是曉得的。那麼,您可否奉告我,甚麼是國王的擺脫?”

“所謂擺脫,便是消弭拘束,”玄奘道,“可如果固執太多,不肯放下,即是本身又給本身增加了拘束,難道南轅北轍?”

“不必了,”玄奘淺笑道,“等你把迦畢拭國所藏經籍都讀完了,再到佛國粹習,不是更好嗎?”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