⑥不力:不肯用力。
①章、貢:章、貢二水,指今之贛江流域。
三吳浪船。在浙江省的西部至江蘇省的姑蘇之間縱橫七百裡的範圍中,充滿很多深溝和迂迴盤曲的小溪,這一帶的浪船(最小的叫做塘船)數以十萬計。搭客不管貧富都搭乘這類船來往,以代替車馬或者步行。這類船即便很小也要裝配上窗戶、廳房,所用的木料多是杉木。人和貨色在船裡要做到保持兩邊均衡,不能有多達一石的側重,不然浪船就會傾斜,是以這類船俗稱“天平船”。這類船來往的航程凡是在七百裡以內。有些妄圖安閒和求便利的人,租它一嚮往北駛往通州和天津。沿途隻在淮陰清江浦,再在黃河淺水逆行二百裡,便能夠進閘口,在安穩的運河中飛行了。長江上遊水急浪大,這類浪船是永久不能出來的。浪船的鞭策力端賴船尾那根粗大的櫓,由兩三小我合力搖櫓而使船進步,或者是靠人登陸拉縴使船進步。至於船的帆船,不過是一塊巴掌大小的小席罷了,船的行進完整不依托它。
②轅:疑當為轘之誤。轅為駕車之兩直木,非車輪也。
車
黃河秦船(俗名擺子船)。造作多出韓城,巨者載石數萬鈞,逆流而下,供用淮、徐空中。舟製首尾方闊均等。倉梁平下,不甚隆起,激流順下,巨櫓兩旁夾推,來往不憑風力。歸舟挽纖多至二十餘人,甚有棄舟空返者。
長江、漢水上所行駛的官府用來運載稅銀的“課船”,船身非常狹長,前後一共有十多個艙,每個艙隻要一個鋪位那麼大。整隻船統共有六把槳和一座小桅帆,在風波當中靠這幾把槳鞭策劃行。如果不趕上順風,僅一日夜順水便可行四百多裡,順水也能行駛一百多裡。明朝的鹽稅中,淮陰和揚州一帶征收的數額很大,也要用這類船來運送稅銀,以是就稱它為“課船”。來往搭客想要趕速率的,常常也租用這類船。課船的航路普通是南從江西省的章水、貢水,西從湖北省的江陵、襄樊等處所解纜,到江蘇省的儀真、瓜洲為止。
凡車利行高山,古者秦、晉、燕、齊之交,各國戰役必用車,故“千乘”、“萬乘”之號起自戰國。楚、漢血爭而後日辟①。南邊則水戰用舟,陸戰用步、馬。北膺胡虜,交使鐵騎,戰車遂無所用之。但今服馬駕車以運重載,則今騾車即同彼時戰車之義也。
③《小戎》朱注:指朱熹《詩集傳》中對《詩經.秦風.小戎》“文茵暢轂”句的註釋。
四輪的大馬車,運載量為五十石,所用的騾馬,多的有十二匹或者十匹,少的也有八匹。駕車人站在車廂中間的高處掌鞭駕車。車前的馬分為前後兩排(戰車以四匹馬為一排,靠外的兩匹叫做驂,居中的兩匹叫做服)。用黃麻擰生長繩,彆離繫住馬脖子,收攏成兩束,並穿過車前中部橫木(衡)而進入廂內擺佈兩邊。駕車人手執的長鞭是用麻繩做的,約七尺長,竿也有七尺長。看到有不賣力量的馬,就揮鞭打到它身上。車廂內由兩個識馬性和會掌繩索的人賣力踩繩。如果馬跑得太快,就要當即踩住韁繩,不然能夠產生翻車變亂。車在行進時,如果前麵碰到行人要泊車讓路,駕車人當即收回呼喊聲,馬就會停下來。馬韁繩收攏成束並透過衡(前橫木)入車廂,都用牛皮束縛,這就是《詩經》中所說的“脅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