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滿篷梢。其船自河入淮,自淮溯汴用之。質用楠木,工價頗優。大小不等,巨者載三千石,小者五百石。下水則首頸之際,橫壓一梁,巨櫓兩枝,兩旁推軋而下。錨、纜、索、帆製與江、漢相仿雲。
④輪轅:應作輪轘,即車輪之最外一圈。
⑧柳盤:柳條編的筐。
廣東黑樓船、鹽船。北自南雄,南達會省,下此惠、潮通漳、泉,則由海汊乘海舟矣。黑樓船為官貴所乘,鹽船以載貨色。舟製兩旁可行走。帆船編蒲為之,不掛獨竿桅,雙柱懸帆,不若中原隨轉。逆流憑藉纖力,則與各省直同功雲。
東浙西安船。浙江的東部自常山至錢塘江之間流程共約八百裡,然後水流入海,不通其他航道,是以這類船的航路是從常山、野蠻、遂安等小河起一向到錢塘江為止,再也冇有行走彆處了。這類船是用箬竹葉編成拱形的篷當頂蓋,用棉布為帆船,約兩丈多高,帆索也是棉質的。當初采取布帆,傳聞是因為錢塘江有潮湧,當景象危急時布帆更輕易收起來,但也不必然是出於這個啟事。它的造價比起竹篾質地的帆要高出很多,人們很難瞭解本地為甚麼要利用棉布當船帆。
凡車質惟先擇父老為軸,短者為轂,其木以槐、棗、檀、榆(用榔榆)為上。檀質太久勞則發熱,有慎用者,合抱棗、槐,其至美也。其他軫、衡、箱、軛,則諸木可為耳。
凡車利行高山,古者秦、晉、燕、齊之交,各國戰役必用車,故“千乘”、“萬乘”之號起自戰國。楚、漢血爭而後日辟①。南邊則水戰用舟,陸戰用步、馬。北膺胡虜,交使鐵騎,戰車遂無所用之。但今服馬駕車以運重載,則今騾車即同彼時戰車之義也。
②荊、襄:今湖北江陵、襄樊。
東浙西安船。浙東自常山至錢塘八百裡,水徑入海,不通他道,故此舟自常山、野蠻、遂安等小河起,至錢塘而止,更無他涉。舟製箬篷如卷瓦為上蓋。縫布為帆,高可二丈許,綿索張帶。初為布帆者,啟事錢塘有潮湧,急時易於收下。此亦已然,其費似侈於篾席,總不成曉。
常山、野蠻、遂安:俱在浙江西部,為錢塘江各支流的上遊。
挽人:縴夫。
大車在半途餵馬時,不必將馬牽入馬廄裡,車上載有柳條盤,解索後讓馬當場進食。乘車的人高低車都要經過小梯。凡是顛末坡度比較大的橋梁時,就要在十匹馬噹噹選出最壯的一匹,係在車的前麵。下坡時,前麵九匹馬遲緩地拉,前麵一匹馬冒死把車拖住,以減緩車速,不然就會有傷害了。大車碰到河道、山嶺和曲徑小道都過不了,徐州、兗州和河南汴梁一帶,周遭三百裡很少有河道和湖泊,馬車恰好用於彌補水運的不敷。
雜舟
【註釋】
黃河滿篷梢。從黃河進入淮河,再從淮河進入河南的汴水,利用的都是這類滿篷梢船。滿篷梢船製作時用的是楠木,工本費比較高。船的大小不等,大的能夠裝載三千石,小的隻能載五百石。當順水行駛時,就在船頭與船身交代處安上一根橫梁伸出船的兩邊,掛上兩把粗大的櫓,人在船兩邊搖櫓而使船進步。至於鐵錨、繩索和帆船等的規格,和長江、漢水中的船大抵不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