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任以都博士將《天工開物》全文譯成了英文,並加了譯註,題為《宋應星著,17世紀中國的技術書》,在倫敦和賓夕法尼亞兩地同時出版。這是《天工開物》的第一個歐洲文全譯本。
目前,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已經成為天下科學典範著作在各國傳播,並遭到高度評價。如法國的儒蓮把《天工開物》稱為“技術百科全書”,英國的達爾文稱之為“權威著作”。本世紀以來,日本學者三枝博音稱此書是“中國有代表性的技術書”,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博士把《天工開物》稱為“中國的阿格裡科拉”和 “中國的狄德羅——宋應星寫作的17世紀初期的首要產業技術著作”。(未完待續。)(未完待續。)
公元1742年,翰林院掌院學士張廷玉(1672―1755)任總裁的大型官修農書《授時通考》,在第20、23、26等卷中,都援引了《天工開物》中《乃粒》《粹精》等章。
公元1771年,日本書商柏原屋佐兵衛(即菅王堂仆人),發行了刻本《天工開物》,這是《天工開物》在日本的第一個翻刻本,也是第一個本國刻本。今後,《天工開物》成為日本江戶期間(1608―1868)各界廣為正視的讀物,刺激了18世紀光陰本哲學界和經濟界,鼓起了“開物之學”。
英國聞名生物學家達爾文(1809―1882)在讀了儒蓮翻譯的《天工開物》中論桑蠶部分的譯本後,把它稱之為“權威著作。”達爾文在他的《植物和植物在野生下的變異》(1868)卷一談到養蠶時寫道:“關於中國當代養蠶的環境,見於儒蓮的權威著作。”他把中國當代養蠶技術辦法作為論證野生挑選和野生變異的例證之一。
約莫17世紀末年,它就傳到了日本,日本學術界對它的援引一向冇有間斷過,早在1771年就出版了一個漢籍和刻本,以後又刻印了多種版本。
據不完整統計,停止1989年止,《天工開物》一書在全天下發行了16個版本,印刷了38次之多。此中,海內(包含大陸和台灣)發行11版,印刷17次;日本發行了4版,印刷20次;西歐發行1版,印刷1次。這些外洋的版本包含兩個漢籍和刻本,兩個日文全譯本,以及兩個英文字。
《天工開物》出版後,很快便在福建由書商楊素卿於清初發行第二版。
公元1725年,進士陳夢雷受命構造編撰,蔣廷錫等人續編的官刻大型著作《古今圖書整合》在食貨、考工等典中有很多處所取自《天工開物》,在援引時對《天工開物》中的“北虜”等反清字樣改成“北邊”。
18世紀後半葉,乾隆設四庫館修《四庫全書》時,在江西進獻冊本中,發明宋應星的哥哥宋應升的《方玉堂選集》、宋應星朋友陳弘緒等人的一些著作有反清思惟,是以《四庫全書》冇有支出宋應星的《天工開物》。乾隆今後,也再冇有人刊刻此書,是以《天工開物》在清朝冇有進一步暢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