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類收成後,量少的用連枷脫粒,如果量多,省力的體例仍然是鋪在曬場上,在驕陽下曬乾,用牛拉石滾來脫粒。打豆的連枷,是用竹竿或木杆作柄,柄的前端鑽個圓孔,拴上一條長約三尺擺佈的木棒。把豆鋪在場上,手執枷柄甩打。豆打掉隊,用風車扇去莢葉,再篩過,便可獲得飽滿的豆粒入倉了。以是說,芝麻用不著舂和磨,豆類用不著碨和碾。
用牛拉石滾在曬場上壓稻穀,要比手工摔打省力三倍。但是留著當稻種的稻穀,恐怕被磨掉庇護穀胚的殼尖而使種子抽芽率減弱,是以南邊蒔植水稻較多的人家,大部分稻穀都是用牛力脫粒,但是留為種子的稻穀就寧肯在石板上摔打脫粒。
①粹精:《易.乾》:“大哉乾乎,剛健中正,純粹精也。”此處言糧食之加工,使其更加純粹。
宋先生講過:天然界中發展的各種穀物贍養了人,五穀中精華和誇姣的部分,都包藏在如同金黃外套的穀殼下,帶有《易經》中所說的“黃裳”,有美在此中的意味。稻穀以糠皮作為甲殼,麥子用麩皮當作外套,粟、粱、黍、稷都如同埋冇在毛羽當中。通過揚簸和碾磨等工序將穀物去殼、加工成米和麪,這些體例對於人們莫非永久是一種奧妙嗎?講究飲食滋味的人們,都但願糧食加工得越精彩越好。靠著杵臼的利用,人們處理穀物加工的題目而帶來了龐大的便當,這大抵是遭到了《易經》中“小過”一卦的卦意的啟迪吧。發明這一係列體例的人,莫非不是仰仗人類的超凡才乾而隻是憑奧秘的天意嗎?
③懸:懸置而不消也。
凡力牛一日攻麥二石,驢半之。人則強者攻三鬥,弱者半之。若水磨之法,其詳已載《攻稻.水碓》中,軌製不異,其便當又三倍於牛犢也。
【註釋】
凡磨石有兩種,麵品由石而分。江南少粹白上麵者,以石懷沙滓,相磨發熱,則其麩並破,故黑額摻雜麪中,無從羅去也。江北石性冷膩,而產於池郡之九華山①者美更甚。以此石製磨,石不發熱,其麩壓至扁秕之極不破,則黑疵一毫不入,而麵成至白也。凡江南磨二旬日即斷齒,江北者經半載方斷。南磨破麩得麵百斤,北磨隻得八十斤,故上麵之值增十之二,然麪筋、小粉皆從彼磨出,則衡數已足,得值更多焉。
凡小麥既揚以後,以水淘洗塵垢淨儘,又複曬乾,然後入磨。凡小麥有紫、黃二種,紫勝於黃。凡佳者每石得麵一百二十斤,劣者損三分之一也。
凡麥經磨以後,幾番入羅,勤者不厭反覆。羅筐之底用絲織羅地絹為之。湖絲所織者,羅麵千石不損,若他方黃絲所為,經百石罷了朽也。凡麵既成後,寒天可經三月,春夏不出二旬日則鬱壞②。為食適口,貴及時③也。
③毛羽隱然:毛羽,與前之“甲”、“衣”均指糧食顆粒的外殼。毛羽隱然,指粟粱等為羽片狀外殼所包裹。
攻麥
【譯文】
②有“黃裳”之意焉:《易.坤》:“黃裳,元吉。象曰:‘黃裳元吉’,美在中也。”在此借喻糧食顆粒外有黃衣包裹,而其精華則在此中。
凡稻刈獲以後,離稿取粒。束稿於手而擊取者半,聚稿於場而曳牛滾石以取者半。凡束手而擊者,受擊之物或用木桶,或用石板。收成之時雨多霽少,田稻交濕不成退場者,以木桶就田擊取。晴霽稻乾,則用石板甚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