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釋】
④信郡:廣信府,今江西上饒一帶。
稻米篩過今後,放到臼裡舂,臼也有兩種。八口以上的人家,普通是在地上挖坑埋石臼。大臼的容量是五鬥,小臼的容量約為大臼的一半。彆的用橫木一條交叉入碓頭(碓嘴是用鐵做的,用醋滓將它和碓頭黏合上),用腳踩踏橫木的末端舂米。舂得不敷時,米就會粗糙,舂得過分度,米就細碎了,精米都是如許加工出來的。人丁未幾的人家就截木做成手杵,用木頭或石頭做臼來舂米。舂過今後糠皮都變成了粉,叫做“細糠”,用來餵豬狗。碰到荒年,人也能夠吃。細糠被風車扇淨後,糠皮灰塵都去除潔淨,留下的就是加工出來的大米了。
凡攻治小米,揚得實在,舂得其精,磨得其粹。風揚、車扇而外,簸法生焉。其法篾織為圓盤,鋪米此中,擠勻揚播①。輕者居前,簸棄地下;重者在後,嘉實存焉。凡小米舂、磨、揚、播製器,已詳《稻》《麥》當中。惟小碾一製在《稻》《麥》以外。北方攻小米者,家置石墩,中高邊下,邊沿不開槽。鋪米墩上,婦子兩人相向,接辦而碾之。其碾石圓長如牛趕石,而兩端插木柄。米墮邊時,順手以小彗②上。家有此具,杵臼竟懸③地。
⑥碨(wèi):即磨。
凡小麥既揚以後,以水淘洗塵垢淨儘,又複曬乾,然後入磨。凡小麥有紫、黃二種,紫勝於黃。凡佳者每石得麵一百二十斤,劣者損三分之一也。
用牛拉石滾在曬場上壓稻穀,要比手工摔打省力三倍。但是留著當稻種的稻穀,恐怕被磨掉庇護穀胚的殼尖而使種子抽芽率減弱,是以南邊蒔植水稻較多的人家,大部分稻穀都是用牛力脫粒,但是留為種子的稻穀就寧肯在石板上摔打脫粒。
③懸:懸置而不消也。
水碓是山區住在河邊的人們締造的。用它來加工稻穀,要比野生省力十倍,因此人們都樂意利用水碓。操縱水力動員水碓和操縱筒車澆水灌田是一樣的體例。設臼的多少冇有必然的限定,如果流水量小而處所也狹小,就設置兩至三個臼。如果流水量大而處所又寬廣,那麼並排設置十個臼也不成題目。
凡服牛曳石滾壓場中,視人手擊取者力省三倍。但作種之穀,恐磨去殼尖,節減朝氣。故南邊多種之家,場禾多藉牛力,而來年作種者則寧向石板擊取也。
宋先生講過:天然界中發展的各種穀物贍養了人,五穀中精華和誇姣的部分,都包藏在如同金黃外套的穀殼下,帶有《易經》中所說的“黃裳”,有美在此中的意味。稻穀以糠皮作為甲殼,麥子用麩皮當作外套,粟、粱、黍、稷都如同埋冇在毛羽當中。通過揚簸和碾磨等工序將穀物去殼、加工成米和麪,這些體例對於人們莫非永久是一種奧妙嗎?講究飲食滋味的人們,都但願糧食加工得越精彩越好。靠著杵臼的利用,人們處理穀物加工的題目而帶來了龐大的便當,這大抵是遭到了《易經》中“小過”一卦的卦意的啟迪吧。發明這一係列體例的人,莫非不是仰仗人類的超凡才乾而隻是憑奧秘的天意嗎?
⑤以一舟為地,撅樁維之:把一條船當作安裝水碓之地,在岸上打下木樁,用繩把船拴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