⑧其先鑿自西番與南裔:西番指西洋各國,南裔指南洋各國。按:火藥兵器最早見於中國的北宋,並不是由西洋或南洋人發明後中國纔有的。
弩弦用苧麻繩為骨,還要纏上鵝翎,塗上黃蠟。弩弦裝上弩翼時固然拉得很緊,但放下來時仍然是鬆的,以是鵝翎的頭尾都能夠夾入麻繩內。弩箭的箭羽是用箬竹葉製成的。把箭尾破開一點,然後把箬竹葉夾出來並將它纏緊。射殺猛獸用的藥箭,則是用草烏熬成濃膠蘸塗在箭頭上,這類箭一見血就能令人畜喪命。強弓能夠射出二百多步遠,而強弩隻能射五十步遠,再遠一點就連薄絹也射不穿了。但是,弩比弓要快十倍,而穿透物體的深度也要大一倍。
脫手造弓時,先削竹片一根(秋夏季候砍伐的竹子較好,因為春夏砍的輕易蛀朽),中腰略小,兩端稍大一些,長約兩尺擺佈。一麵用膠粘貼上牛角,一麵用膠粘鋪上牛筋,加固弓身。兩段牛角之間相互咬合(北方少數民族冇有長的牛角,就用羊角分四段相接紮緊。廣東一帶的弓,不但用水牛角,偶然也用半透明的黃牛角),用牛筋和膠液牢固,內裡再粘上樺樹皮加固,這就叫做“暖靶”。樺樹,東北地區產在遼陽,華北地區以河北遵化為最多,西北地區以甘肅臨洮為最多,福建、廣東和浙江等地也有出產。用樺樹皮作為庇護層,手握起來感到柔嫩,以是造弓把必然要用它。即便是刀柄和槍身也要用到它。最薄的便可用來作為刀劍的套子。
【評析】
①官引:由官府發放的專賣答應證。
凡“乾①戈”名最古,乾與戈相連得名者,後代戰卒,短兵馳騎者更用之。蓋右手執短刀,左手執乾以蔽敵矢。古者車戰之上,則有專司執乾,並抵②同人之受矢者。若雙手執長戈與持戟、槊,則無所用之也。凡乾長不過三尺,杞柳織成尺徑圈,置於項下,上出五寸,亦銳其端,下則輕竿可執。若盾名“中乾”,則步兵所持以蔽矢並拒槊者,俗所謂傍牌是也。
④軍火:疑指軍火局。明置兵仗、軍火二局,分造火器及刀牌、弓箭、槍弩等各種兵器。
【原文】
製造新式槍炮的技能,是西洋人較早利用厥後經過西域和南邊的遙遠地區傳到中國來的,緊接著它很快就竄改百出,日新月異。時至本日,中國有些帶兵的人已把生長兵器放到了第一名,莫非這類設法仇家嗎?不過話說返來,人類即便有著奇妙的構思,兵器的生長怎能到此為止呢?
凡硝三所最多:出蜀中者曰川硝,生山西者俗呼鹽硝,生山東者俗呼土硝。凡硝刮掃取時(牆中亦或收支),入缸內水浸一宿,穢雜之物浮於麵上,掠奪去時,然後入釜,注水煎煉。硝化水乾,傾於器內,顛末一宿,即結成硝。其上浮者曰芒硝,芒父老曰馬牙硝(皆從方產本質幻出),其下猥雜者曰樸硝。欲去雜還純,再入水煎煉。入萊菔數枚同煮熟,傾入盆中,經宿結成白雪,則呼盆硝。凡製火藥,牙硝、盆硝服從皆同。
【註釋】
①兵非賢人之得已也:用兵器不是賢人所能廢除的。
凡箭笴,中國南邊竹質,北方萑柳質,北邊樺質,隨方不一。竿長二尺,鏃長一寸,其大端也。凡竹箭削竹四條或三條,以膠粘合,過刀光削而圓成之。漆、絲纏約兩端,名曰“三不齊”箭桿。浙與廣南有天生箭竹,不破合者。柳與樺杆,則取彼圓直枝條而為之,微費刮削而成也。凡竹箭其體自直,不消矯揉。木杆則燥時必曲,削造時以數寸之木,刻槽一條,名曰箭端。將木杆逐寸戛拖而過,其身乃直。即首尾輕重,亦由過端而均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