④折去:喪失掉。
銅
凡色至於金,為人間華麗貴重,故野生成箔而後施之。凡金箔每金七厘,造方寸金一千片,粘鋪物麵,可蓋縱橫三尺。凡造金箔,既成薄片後,包入烏金紙內,極力揮椎打成(打金椎,短柄,約重八斤)。凡烏金紙由蘇、杭形成,其紙用東海巨竹膜為質。用豆油點燈,閉塞四周,隻留針孔通氣,感染煙光而成此紙。每紙一張打金箔五十度,然後棄去,為藥鋪包朱⑤用,尚未破壞,蓋人巧形成異物也。凡紙內打成箔後,先用硝熟貓皮繃急為小方板,又鋪線香灰撒墁皮上,取出烏金紙內箔覆於其上,鈍刀界畫成方寸。口中屏息,手執輕杖,唾濕而挑起,夾於小紙當中。以之華物,先以熟漆布地,然後粘貼(貼字者多用楮樹漿)。秦中造皮金者,硝擴羊皮使最薄,貼金其上,以便剪裁服飾用,皆煌煌至色存焉。凡金箔粘物,他日敝棄之時,刮削火化,其金仍藏灰內。滴清油數點,伴落聚底,淘洗入爐,毫厘無恙。
①括派:蒐括分攤。
由紅銅煉成能夠錘鍛的黃銅,要用一百斤自風煤(這類煤細碎如粉,和泥做成來燒,不需求鼓風,從早到晚爐火通紅。產於江西省宜春、新餘等縣)放入爐裡燒,在一個泥瓦罐裡裝銅十斤、爐甘石六斤,放入爐內,讓它天然熔化。厥後人們因為爐甘石揮發得太短長,耗損很大,就改用鋅。每次紅銅六斤,配鋅四斤,前後放入罐裡熔化,冷卻後取出便是黃銅,供人們打造各種器物。
大略坤元⑤精氣,出金之所三百裡無銀,出銀之所三百裡無金,造物之情亦大可見。其賤役掃刷泥塵,入水漂淘而煎者,名曰淘厘錙。一日功績,輕者所獲三分,重者倍之。其銀俱日用剪、斧口中委餘⑥,或鞋底粘帶佈於衢市,或院宇掃屑棄於河沿,此中必有焉,非淺浮土麵能生此物也。
③“揀出其銀”句:把銀子從異化物中揀出,剩下的隻要銀之形而無銀之實,隻是一堆殘餘。
①舶來:用船運來。
凡銅質稀有種。有全部皆銅,不夾鉛、銀者,洪爐單煉而成。有與鉛同體者,其煎煉爐法,旁通高、低二孔,鉛質先化從上孔流出,銅質後化從下孔流出。東夷銅又有托體銀礦內者,入爐煎煉時,銀結於麵,銅沉於下。商舶漂入中國,名曰日本銅,其形為方長板條。漳郡人得之,有以爐再煉,取出零銀,然後瀉成薄餅,如川銅一樣貨賣者。
中國產銀的環境大抵上是如許的:浙江和福建兩省原有的銀礦坑場,到了明初之時,有的仍然在開采中,但是有的已經封閉了。江西饒州、信州和瑞州三個州縣,有些銀坑還向來冇有開采過。湖南省的辰州,貴州省的銅仁,河南省的宜陽縣趙保山、永寧縣秋樹坡、盧氏縣高嘴兒、嵩縣馬槽山,四川省的會川密勒山,以及甘肅省的大黃山等處,都有良好的產銀礦場,其他的處所就難以一一列舉了。但是,這些銀礦普通而言都冇有多少產量。是以每次開采時,如果采銀的數量還達不到原定的最低限額,那麼插手開采銀礦的人就得分攤財帛用來補償。如果法製不嚴,就很輕易呈現盜竊爭奪而形成禍亂的事件,以是禁戒律令又不得不非常嚴苛。河北和山東一帶,因為氣候酷寒,石層又薄,因此不出產金銀。以上八省合起來的產銀總量還比不上雲南省的一半呢,以是開礦煉銀,隻要在雲南一省能夠常辦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