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半殘陽下小樓,朱簾斜控軟金鉤。倚欄無緒不能愁。
中國曆代文人尋求對物質性理的熟諳,並把它與人生觀、天下觀等哲學觀點聯絡起來,指導餬口、奇蹟、並把它藝術化。在哲學的理性與藝術的熱忱的交彙點上有所生髮。納蘭性德也不例外,他以詩詞的情勢,以傑出的藝術互為觀照著他的哲學理念。
踏莎行春水鴉頭,春山鸚嘴,菸絲有力風斜倚。百花時節好巴結,不幸人掩屏山睡。
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又敗葉填溪水已冰,落日猶照短長亭。行來廢寺失落款。
人物平生納蘭性德於順治十一年十仲春十二日(公元1655年1月19日)出世在北京,其父是康熙期間權傾朝野的宰相明珠,母親覺羅氏為英親王阿濟格第五女,一品誥命夫人。而其家屬――納蘭氏,附屬正黃旗,為清初滿族最顯赫的八大姓之一,即後代所稱的“葉赫那拉氏”。納蘭性德的曾祖父名金台什,為葉赫部貝勒,其妹孟古姐姐,於明萬曆十六年嫁努爾哈赤為妃,生皇子皇太極。厥後納蘭家屬與皇室的姻戚乾係也非常緊密。因此能夠說,納蘭性德一出世就被運氣安排到了一個天潢貴胄的家庭裡,他的平生必定是繁華繁華,繁花著錦的。但是,或許是造化弄人,納蘭性德恰好是“雖履盛處豐,抑然不自多。於世無所芬華,若慼慼於繁華而以貧賤為可安者。身在高門廣廈,常有山澤魚鳥之思”。
??鏡閣飛蛾,誰傳錦字秋河?蓮子仍然隱霧,菱花偷惜橫波。
便是有情當落月,隻應無伴送斜暉。寄語東風休著力,不由吹。
又(詠梅)莫把瓊花比澹妝,誰似白霓裳。彆樣清幽,天然標格,莫近東牆。
搖掉隊,清吹何堪聽。淅瀝暗飄金井葉,乍聞風定又鐘聲,薄福薦傾城。
驚節序,歎沉浮,?華如夢水東流。人間所事堪難過,莫向橫塘問舊遊。
記念納蘭的詩詞菩薩蠻百花獨一枝-祭納蘭文/老街味道婢女不染冰心在冰心儘是真真愛奇秀天然癡百花獨一枝相思無可籍雁字那個寫風落好文章不幸春葉黃詩詞名句休為西風瘦,痛飲頻搔首。
風景起興納蘭性德的詩詞中,有很多是因扈駕遊曆北京西山一帶風景名勝時寫作的。這些處所至今幾近都有跡可尋,有史可稽。這些因名勝古蹟生髮的感慨和情致出之有處。通過對所寫處所停止體察,能夠更深切,更全麵地體味,熟諳納蘭性德此類詩詞創作的啟事和他豐富的文史知識,以及對客觀事物形象精確的感受。納蘭性德曾隨康熙幸遊“八大處”寶珠洞。他扈從玄燁憑高瞭望,寫下《望海潮?寶珠洞》“漠陵風雨、寒煙衰草,江山滿目興亡。白日空山,夜深清唄,算來彆是苦楚。舊事最堪傷,想銅駱巷陌,金穀風景。幾處離宮,至今孺子牧牛羊。荒沙一片茫茫,有桑乾一線,雪冷雕翔。一道炊煙,三分夢雨,忍看林表夕陽。歸雁兩三行,見亂雲低水,鐵騎荒岡。僧飯傍晚,鬆門涼月拂袖裳。”站在平坡山顛寶珠洞眺遠亭上,宜南向、東向瞭望。南望,永定河一線漂渺如帶似紗由它千萬年眾多沖刷構成的西山洪積扇,不但構成北京平原,在北京古地理上也有著相稱首要的影響,並且至今在其兩岸仍可見大片荒沙,累累土崗。山下不遠是八寶山、老山、田村山、石景山,兩千年前的漢墓早以少為人知,山腳下元朝翠微公主的陵墓埋冇無尋,明朝貴戚葬地已被清朝王公墳塋逐步代替。東南望,遼金殘毀的城垣尤在,元多數址上的明清北都城紫氣東來。遼宋於會城門北、紫竹院一帶停止了“高梁河會戰”遼軍鐵騎的馳援,使宋軍大崩潰。金兵攻陷遼幽州城,在其上建中都城。元人將金中都付之一炬後,東移城廓建多數城。汗青變遷,王朝更迭,都邑榮枯,激發了納蘭性德的無窮感慨。納蘭性德從駕到西山黑龍潭,寫下《憶秦娥?龍潭口》“山堆疊,絕壁一線天疑裂。天疑裂、斷碑題字,古苔橫齧。風聲雷動鳴金鐵,陰沉潭底蛟龍窟。蛟龍窟,興亡滿眼,舊時明月。”黑龍潭位於畫眉山北,在山嘴處東北石崖下。這裡石色青黑,樹木蕭森,蔭濃苔滑。泉水?深潭底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