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書讀懂日本史_遣唐使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初期遣唐使到中國的帆海線路主如果沿朝鮮半島的西岸北行,再沿遼東半島東南岸南行,跨過渤海灣後在山東半島的登州登岸,再由陸路前去長安。這條航路大部分是本地岸飛行,比較安然。公元670年到760年這近百年間改由從九州島南下,沿種子島、屋久島、奄美諸島,然後向西北高出東海,最後在揚州登岸。這條航路首要飛行於迷茫無邊的東海上,傷害性較大。從760年今後到停止調派遣唐使前,飛行線路改由九州西邊的五島列島西南橫渡東海,在明州(今寧波)登岸,然後轉由大運河北上。

日本停止調派遣唐使,這此中的啟事除了遣唐使破鈔龐大,唐朝政局動亂不安以外,顛末近300年對唐文明的接收與消化,日本已經根基上完成了本身的鼎新,對大唐文明學習的需求已不像最後那樣火急。在擺脫了來自中國的文明影響後,日本逐步構成了具有日本本土特性的國風文明。

在這些學問僧的不竭建議與儘力下,公元630年,即唐貞觀四年,日本舒明天皇向唐王朝第一次派出了遣唐使。從這年開端到895年的260多年間,日本一共任命了19次遣唐使,此中任命後因故冇有成行的有3次,實際成行的16次。但是有一次遣唐使隻到了朝鮮半島,而此中有兩次是作為送回唐朝專使的“送唐客使”,另有一次是因遣唐使久久未歸而特派使團前去驅逐的“迎入唐使”。是以實際上名副實在的遣唐使一共12次。

與井真成一道而來的另有今後成為李白好友的阿倍仲麻呂,以及下道真備和大和長岡等人。他們都是日本中層官僚的後代,顛末嚴格遴選,學問、樣貌都達到才俊的標準。井真成在這方墓誌上被描述為“才稱天縱”。但是天賦總被老天妒,公元734年,這位才氣出眾的遣唐使,因病死於長安,享年36歲。

659年9月15日,齊明天皇派出的遣唐使團中由正使帶領的船隊在海上遭受暴風,漂到中國南海的一個島上。此次暴風奪去了大部分人的生命,隻要5小我偷了島上漁民的漁船到了中國的括州(今浙江溫州一帶)。而由副使帶領的船隊於9月22日順利到達中國,並於10月15日乘坐驛站的車輛駛往都城長安。途中得知唐高宗正在洛陽,便掉轉方向來到洛陽向唐高宗朝貢。與這位副使同來的另有北海道一男一女兩個阿依努人。阿依努人向唐高宗敬獻了一張白鹿皮、三張弓、八十枝箭。

得知唐使回訪的動靜後,舒明天皇非常正視,頓時構造了一個昌大的歡迎團,率32艘船隻,在難波津歡迎唐使的到來。但是,高表仁登岸後卻與舒明天皇為禮節題目產生了爭論。高表仁要求“天皇下禦座,麵北接管唐使國書”,舒明天皇冇法接管這個要求,兩邊相持不下,最後高表仁冇有遞交唐太宗的國書,而是立即返國。返國後高表仁遭到了唐太宗的峻厲處罰,不但被奪職了官職,並且被罰冇兩年俸祿。史乘評價他“無綏遠才”。

2005年8月25日,獨一一方日本遣唐使墓誌在日本東京展出,日本天皇親臨觀光。這方墓誌重見天日以後,再一次激發了人們對遣唐使的研討高潮。墓誌的仆人是井真成,當年他跟著日本第九次遣唐使的船隊來到中國的時候,還是個19歲的小青年。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