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華史:三國紀_第8章 註釋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13]請參看《華陽國誌·劉後主誌》、王夫之《讀通鑒論》。

[6]見《三國誌·荀傳》及裴鬆之注引《魏氏春秋》。

[3]見《三國誌·武帝紀》裴鬆之注引《魏略》。

[21]據《後漢書·董卓傳》,董卓為陳蕃和竇武等黨人規複名譽,並重用其子孫。

[14]見《後漢書·種劭傳》。

[28]見《三國誌·呂布傳》。

[23]此事《三國誌·魯肅傳》的說法是“得曹公欲東之問”,曹操的信則見《三國誌·吳主傳》裴鬆之注引《江表傳》。關於此信的真偽,請參看拙著《品三國》。

[41]袁紹的討曹檄文見《後漢書·袁紹傳》。

[25]見《三國誌·武帝紀》。聯軍被稱作“關東義兵”,是因為他們當時都在函穀關以東。

[26]呂矇事見《三國誌·呂蒙傳》。

第四章

[23]見《三國誌·魯肅傳》及裴鬆之注引《吳書》。

[33]見《三國誌·鮑勳傳》裴鬆之注引《魏書》。

[1]見《三國誌》之《龐統傳》、《法正傳》,《趙雲傳》更稱“先主時,惟法正見諡”,即隻要法正身後有諡號。

[26]陳壽《三國誌·諸葛亮傳》考語稱:“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規勸明也。”《三國誌·諸葛亮傳》裴鬆之注引《蜀記》則稱:“亮刑法峻急,刻剝百姓,自君子小人鹹抱恨歎。”

[40]見《三國誌·荀攸傳》。

[5]以上見《三國誌·荀傳》。

[11]見《三國誌·龐統傳》。

[7]見《三國誌·先主傳》裴鬆之注引《漢魏春秋》。

[28]見《三國誌·魯肅傳》。

[13]見諸葛亮《出師表》。

[18]見《三國誌·吳主傳》。

[10]漢製,列侯三級,亭侯之上是鄉侯,鄉侯之上是縣侯。

[18]見《三國誌·簡雍傳》。

[41]見《三國誌·程昱傳》。

[3]請參看王夫之《讀通鑒論》。

[20]建安二十四年(219),劉備自稱漢中王,封關羽為前將軍,張飛為右將軍,馬超為左將軍,黃忠為後將軍,所謂“五虎大將”實在隻要這四人。景耀三年(260),劉禪追諡關羽為壯繆侯,張飛為桓侯,馬超為威侯,黃忠為剛侯,也冇有趙雲。後出處於薑維等人打抱不平,趙雲纔在第二年被追諡為順平侯。

[6]見《三國誌·陸遜傳》及裴鬆之注引《吳錄》。

[22]本章所述魯肅事蹟如無另注均見《三國誌·魯肅傳》。

[33]見《三國誌·呂布傳》裴鬆之注引《豪傑記》、《後漢書·呂布傳》、《後漢書·孔融傳》、《三國誌·太史慈傳》。

[10]以下無另注者均見《三國誌·諸葛亮傳》。

[27]呂蒙提出武力篡奪荊州當在建安十六年(211),請參看繆鉞《三國誌選注》的考據。

[16]荊州七郡為南陽、南郡、江夏、零陵、桂陽、長沙、武陵,章陵郡則廢置無定。

[9]見《曹操集·上雜物疏》。

[9]見《三國誌·龐統傳》裴鬆之注引《九州春秋》。

[2]見胡適《〈三國誌演義〉序》。

[15]見《三國誌·董卓傳》裴鬆之注引《典略》。

[31]以下所述首要根據《三國誌·周瑜傳》,非此傳者另注。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