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般重臣裡受過陳子明恩德的人實在是太多了些,先前是冇人帶頭,大師夥不敢隨便開口,現在麼,有了來濟打頭陣,似吏部尚書李恒、戶部尚書韓瑗等自是都樂得順水推舟上一番,如此一來,朝議天然也就成了一邊倒之勢。
“陛下聖明!”
……
固然已是六十出頭的人了,可陳子明的身材卻還是好得很,這一見愛孫跑了來,哈哈大笑著便迎上了前去,一把將小傢夥抱了起來,垂憐地用袖子擦去了其鼻尖上的汗珠子,笑嗬嗬地便往不遠處的陳府行了去,落日下,一道寬廣的背影越拉越長……
“嗯,這主張不錯,朕看著可行,諸公覺得如何哉?”
於陳子明而論,大唐繁華也好,強大無敵也罷,那都是早就已預感獲得的事兒,與有榮焉之餘,也自不會過分在乎,真正讓他每日裡笑口常開的是他陳子明有後了,不但有後,另有很多——陳子明本人子息未幾,攏共也就隻要一子一女,可其子陳舒倒是能生,二十年下來,竟有了七子八女,早已升任工部尚書的陳舒本身冇太多的時候管束後代們,凡是滿了三歲,不管男女,全都放到了杭州,交給陳子明去管束,對此,陳子明自是樂得含飴弄孫,也自不嫌煩,到了現在,除了最年幼的兩個孫子還在杭州外,餘者皆已入了仕,長孫更是已成了太原知府,其他諸孫也各有其位,無一在七品以下者,陳家不但冇因陳子明的隱退而衰弱,鮮明已成天下稀有之望族,唯有蕭、裴、崔等少數幾個世家能相媲美。
“陛下明鑒,微臣覺得來大人所言不無事理,為陳大人之身材著想,還是準其前去杭州為好,若得陳大人病癒,則社稷大幸也。”
“哦?愛卿所言之不當安在,嗯?”
李恪本正籌算順勢下最後的定奪呢,冷不丁被來濟這麼一打岔,眉頭自不免便為之一皺,語帶一絲不耐地發問了一句道。
二十年疇昔了,自打分開長安,定居杭州,已是整整二十年了,哪怕每日裡總流連在西子湖畔,可對西湖之美,陳子明倒是如何也看不敷,凡是無事,總要在此清閒上大半日,或是釣垂釣,或是遛遛狗,要不便是陪妻妾們泛舟湖上,日子當真過得有若神仙普通利落著,眨眼間,二十年的光陰就這麼疇昔了,快得有若白駒過隙普通,真叫人感慨萬千不已的。
眾意難違之下,李恪雖有所不甘,卻也不好再固持己見,略一沉吟以後,便即下了最後的定奪。
“唔……卿等都議議看好了。”
永隆六年八月初九,陳子明以病體難愈為由,請辭尚書左仆射之職,帝不允,親至陳府,溫言欣喜,言稱讓陳子明多多歇息,朝廷之事不急,統統可待病癒以後,再行計議也不為遲,陳子明當場雖是諾諾,可隔了幾天,卻又再次上了本堅辭,帝再次不準,數今後,陳子明又上了第三本,還是對峙要請辭,言曰關中乾熱,倒黴養病,懇請能準其攜家去往杭州涵養,待得病癒,自當再回朝效力,帝無法,召諸般重臣以議決之。
“陛下明鑒,微臣覺得此議恐有不當之處。”
許敬宗話音方纔剛落,李恪也不等諸般臣工們有所反應,便已緊著表了態,而後麼,方纔假惺惺地扣問了下諸般臣工們的定見,毫無疑問,許敬宗所言本身就是李恪的意義,這兩位較著是套好了的。
要說感慨,陳子明心中的感慨當真多得數不堪數,二十年來,大唐不但掃平了周邊諸國,更是以海軍以及新軍遠征八方,前後蕩平了全部亞洲,權勢遠及歐、非,乃至連美洲都已踏上,帶返國中的奇珍無數,大唐已然成為了天下共主,無數小國前來朝聖,環球皆以成為大唐之民為榮,在朝近三十年的李恪也就是以成了千古最巨大的帝王,當然了,這統統的統統,陳子明都隻是看著,卻鮮少再管朝中之事,哪怕李恪特地派人來問策,陳子明大多數時候都是保持著沉默,獨一頒發定見的就是在對美洲的征服上——陳子明體貼的不是戰事本身,而是物種的彙集,在他的建議下,玉米、番薯、土豆、花生等大量南美的優良作物引進了中原之地,糧食產量就此年年攀新高,大唐的人丁繁衍也是以驀地提速,從貞觀末年的四千五百萬不到劇增到了一億兩千萬之多,開曆朝曆代所未有之亂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