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修身十二法_巧隱鋒芒,圓通求成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章

曾國藩藏鋒的典範事例很多。同治三年(1864年)天京攻破,紅旗報捷,他讓官文列於捷疏之首,即有謙讓之意,特彆是裁撤湘軍,儲存淮軍,企圖極其較著。一裁一留,既減鋒芒又能自保,足見其心機之精美。

由此可見,他看到了更首要的東西,不屑於等閒閃現鋒芒。曾國藩以為:“誠中形外,根心生色,古來有道之士,其淡雅和潤,無不達於麵孔。餘氣象未稍進,豈耆欲有未淡邪?機心有未消邪?當猛省於寸心,而取驗於顏麵。”這明顯是機會未到,在行所謂龍蛇之道。固然已經很丟臉穿,他還是感覺本身藏得不敷深,籌辦再進一步,讓人一點征象也感受不到。

《易》曰:“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無此器最難,而有此器,卻不思無此時,則鋒芒對於人,隻要壞處,不會有好處。額上生角,必觸傷彆人,不磨平觸角,彆人必將力折,角被折斷,其傷必多。鋒芒就是額上的角,既害人,也傷已!

一小我的成績有大小,小者或可從辛苦強學得來,若成績大業,隻靠辛苦強學還是不可,必須有超人的貫穿天賦,才氣相濟為用。

有誌於做大奇蹟的人,能夠自以為才分很高,但牢記要含而不露。俗話說,“可貴胡塗”,偶爾含混一下也是庇護本身的一種體例。

曾國藩的祖父奉告他說:“爾的官是做不儘的,爾的纔是好的,滿招損,謙受益,爾若不傲,更好全了。”可見曾國藩隻是在不做高低工夫,很有大智若愚之意。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