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修身十二法_勇於改過,不誇大言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周易》說,君子“見善則遷,有過則改”,《尚書》也說“改過不吝”。這一方麵奉告人們錯誤是不免的;另一方麵也奉告人們要有過必糾,有錯必改。

曾國藩固然認識到了本身的弊端,表示改過,可事光臨頭,又身不由己了。冇過幾日,朱廉甫前輩偕同邵蕙西來訪,這兩小我都是孔子所說的樸重、信實、見聞博識的人。特彆是朱廉甫前輩屈尊來訪,不就是把曾國藩視為誌同道合的人嗎?冇想到曾國藩故伎重演,說了很多大言不慚、沽名釣譽的話。

人不是聖賢,都會有不對弊端,但能不能知過即改,從善如流,對一小我相稱首要。曾國藩的修身法中,不憚改過是很首要的一個方麵。

另有一次,老友陳岱雲來訪,想看曾國藩的《饋貧糧》,成果曾國藩以雕蟲小技,不值一看為由深閉而固拒。一時之間曾國藩粉飾笨拙,文飾淺薄,巧舌令色,各種龐大的景象交叉在一起,難以言裁過後曾國藩檢驗,這都是好名的虛榮心機在搗蛋啊!都是不誠篤的表示。

曾國藩比荀子還嚴格,要求也更詳細。在1842年2月的日記中,他如許寫道:“統統事都必須每天查抄,一天不查抄,今後挽救就難了,何況修德做大奇蹟如許的事?湯海秋說:‘彆品德德行為比我高的我得找到本身不敷之處,與抱怨者相處而能保持表情安靜,便能夠算是一個君子了。”’他不但每日檢點,並且事事檢點。天下能夠做到這一步的人,大抵寥若晨星。曾國藩的這類檢點思惟,並不是貳心血來潮的奇思異想,實在是紮根於深厚的文明傳統的天然秉承。孔子就說過“見賢思齊(看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也”,看到彆人有弊端就檢驗本身,孔子大抵是中國第一個長於檢驗的大師。孟子也是一個長於檢驗的大師,曾國藩最服膺於他,表示“願畢生私淑孟子”,“雖冒昧顛沛”,也願“斯須不離”。而孟子是從彆人對本身行動的反應中來檢驗的,他最聞名的體例就是“反求諸己”;“愛人不親,反其仁(反問本身的仁德);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曾國藩當真研討過的程朱理學也誇大“正己為先”。曾國藩恰是在如許的一個背景下來“每日檢點”的。事關進德求學的大事,以是他纔對本身要求得那樣嚴格,不成有一天的怠慢。

有一天,老友竇蘭泉來拜訪曾國藩。兩位學人相見,天然參議理學。但是曾國藩並未真正瞭解竇蘭泉所說的意義,便開端妄自頒發觀點。過後曾國藩就指責本身,這就是心有不誠。不但自欺,並且欺人,冇有比這更短長的了。因為不誠篤,以是說話時語氣虛假強辯,談文說理,常常文飾淺薄,以表示本身學理高深,這不過是演出罷了。這莫非有甚麼好處嗎?

經曆了內心的這幾次折磨與爭鬥,曾國藩開端給本身商定法章:大凡昔日自在隨和的人,脾氣不能頓時變得孤介峻厲,隻能減少來往,相見必敬,才氣漸改征逐的惡習;常日誇誇其談的人,不能很快變得聾啞,隻能逐步低卑,開口必誠,才才氣除傲慢的惡習。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誰冇有說過謊話?誰冇有說過大話?誰冇有妒忌過彆人?誰冇有傷害過彆人?誰向來不好女色?誰做事不占彆人便宜?誰敢拍著胸膛對本身或者彼蒼說,我向來不做負苦衷?冇有,向來冇有。隻要錯誤的大與小,多與少,或者你所犯的錯誤是大家都會犯的,是人們能夠諒解的,能夠接管的,但不能說你向來就冇有錯誤。隻如果人,有七情六慾,就有人道的缺點和範圍。曾子為甚麼說“吾日三省吾身”,就是為了少犯錯誤啊!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