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王令昭雎之秦重張儀
楚王令昭雎之秦重張儀。未至,惠王死。武王逐張儀。楚王因收昭雎以取齊。
五國伐秦
蘇子謂楚王
蘇子謂楚王曰:“仁人之於民也,愛之以心,事之以善言;孝子之於親也,愛之以心,事之以財;忠臣之於君也,必進賢人以輔之。今王之大臣父兄,好傷賢覺得資,厚賦斂諸臣、百姓,使王見疾於民,非忠臣也;大臣播王之過於百姓,多賂諸侯以王之地,是故退王之所愛,亦非忠臣也,是以國危。臣願無聽群臣之相惡也,慎大臣、父兄,用民之所善,節身之嗜慾,以百姓。人臣莫難於無妒而進賢。為主死易,垂沙之事,死者以千數。為主辱易,自令尹以下,事王者以千數。至於無妒而進賢,未見一人也。故明主之察其臣也,必知其無妒而進賢也。賢之事其主也,亦必無妒而進賢。夫進賢之難者,賢者用,且使己廢;貴,且使己賤,故交難之。
張儀之楚,貧。舍人怒而歸。張儀曰:“子必以衣冠之敝,故欲歸。子待我為子見楚王。”當是之時,南後、鄭袖貴於楚。
蘇秦之楚,三日乃得見乎王。談卒,辭而行。楚王曰:“寡人聞先生若聞前人。今先生乃不遠千裡而臨寡人,曾不肯留?願聞其說。”對曰:“楚國之食貴於玉,薪貴於桂,謁者可貴見如鬼,王可貴見如天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見帝。”王曰:“先生就舍,寡人聞命矣。”
馮郝謂楚王曰:“逐惠子者張儀也,而王親與約,是欺儀也,臣為王弗取也。惠子為儀者來,而惡王之交於張儀,惠子必弗行也。且宋王之賢惠子也,天下莫不聞也。今之不善張儀也,天下莫不知也。今為事之故,棄所貴於仇敵,臣覺得大王輕矣。且為事耶?王不如舉惠子而納之於宋。而謂張儀曰:‘請為子勿納也。’儀必德王。而惠子貧民,而王奉之,又必德王。此不失為儀之實,而能夠德惠子。”楚王曰:“善。”乃奉惠子而納之宋。
秦伐宜陽
惠子反,魏王不說。杜赫謂昭陽曰:“魏為子先戰,折兵之半,謁病不聽,請和不得,魏折而入齊、秦,子何故救之?東有越累,北無晉,而交不決於齊、秦,是楚孤也。不如速和。”昭子曰:“善。”因令人謁和於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