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策_第42章 燕二(1)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卒絕齊於趙,趙合於燕以攻齊,敗之。

蘇代自齊令人謂燕昭王

秦召燕王

“臣覺得不若逃而去之。臣以韓、魏循自齊,而為之取秦,深結趙以勁之,如是則近於相攻,臣雖為之累燕?奉陽君告朱讙曰:‘蘇子怒於燕王之不以吾故弗予相又不予卿也,殆無燕矣。’其疑至於此,故臣雖為之不累燕,又不欲王。伊尹再逃湯而之桀,再逃桀而之湯,果與鳴條之戰,而以湯為天子。伍子胥逃楚而之吳,果與伯舉之戰,而報其父之讎。今臣逃而紛齊、趙,始可著於《春秋》。且舉大事者孰不逃?桓公之難,管仲逃於魯;陽虎之難,孔子逃於衛;張儀逃於楚;白珪逃於秦;望諸相中山也使趙,趙劫之求埊,望諸攻關而出逃;外孫之難,薛公釋戴逃出於關,三晉稱覺得士。故舉大事,逃不敷覺得辱矣。”

奉陽君千朱讙與趙足

蘇子遂將而與燕人戰於晉下,齊軍敗。燕得甲首二萬人。蘇子收其他兵以守陽城,而報於閔王曰:“王過舉,令臣應燕。今軍敗亡二萬人,臣有斧質之罪,請自歸於吏以戮。”閔王曰:“此寡人之過也,子無覺得罪。”

“秦警告魏曰:‘我舉安邑,塞女戟,韓氏太原卷。我下枳道,南陽、封、冀,包兩週,乘夏水,浮輕舟,強弩在前,銛戈在後,決榮口,魏無大梁;決白馬之口,魏無濟陽;決宿胥之口,魏無虛、頓丘。陸攻則擊河內,水攻則滅大梁。’魏氏覺得然,故事秦。

令人謂閔王曰:“燕之攻齊也,欲以複振古埊也。燕兵在晉而不進,則是兵弱而計疑也。王何不令蘇子將而應燕乎?夫以蘇子之賢,將而應弱燕,燕破必矣。燕破則趙不敢不聽,是王破燕而服趙也。”閔王曰:“善。”乃謂蘇子曰:“燕兵在晉,今寡人出兵應之,願子為寡報酬之將。”對曰:“臣之於兵何足以當之,王其改舉。王使臣也,是敗王之兵而以臣遺燕也。戰不堪,不成振也。”王曰:“行,寡人知子矣。”

“奉陽君之怒甚矣。如齊王王之不信趙,而小人奉陽君也,因是而倍之。不以今時大紛之,解而複合,則後不成何如也。故齊、趙之合苟可循也,死不敷覺得臣患,逃不敷覺得臣恥,為諸侯不敷覺得臣榮,被髮自漆為厲不敷覺得臣辱。但是臣有患也,臣死而齊、趙不循,惡交分於臣也,而後相效,是臣之患也。若臣死而必相攻也,臣必勉之而求死焉。堯、舜之賢而死,禹、湯之知而死,孟賁之勇而死,烏獲之力而死,生之物固有不死者乎?在必定之物,以成所欲,王何疑焉?

燕昭王不可,蘇代複重於燕。燕反約諸侯從親,如蘇秦時,或從或不,而天下由此宗蘇氏不從約。代、厲皆以壽死,名顯諸侯。

“秦之行暴於天下,警告楚曰:‘蜀地之甲,輕舟浮於汶,乘夏水而下江,五日而至郢。漢中之甲,乘舟出於巴,乘夏水而下漢,四日而至五渚。寡人積甲宛,東下隨,知者不及謀,勇者不及怒,寡人如射隼矣。王乃待天下之攻函穀,不亦遠乎?’楚王為是之故,十七年齡秦。

“兵困於林中,重燕、趙,以膠東委於燕,以濟西委於趙。趙得講於魏,至公子延,因犀首屬行而攻趙。兵傷於離石,遇敗於馬陵,而重魏,則以葉、蔡委於魏。已得講於趙,則劫魏魏不為割。困則使太後、穰侯為和,羸則兼欺舅與母。適燕者曰:‘以膠東。’適趙者曰:‘以濟西。’適魏者曰:‘以葉、蔡。’適楚者曰:‘以塞鄳隘。’適齊者曰:“以宋。’此必令其言如循環,用兵如刺蜚繡,母不能製,舅不能約。龍賈之戰,岸門之戰,封陸之戰,高商之戰,趙莊之戰,秦之所殺三晉之民數百萬,今其生者,皆死秦之孤也。西河以外、上雒之埊、三川,晉國之禍,三晉之半。秦禍如此其大,而燕、趙之秦者,皆以爭事秦說其主,此臣之所大患。”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