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大司馬_第19章:“偽”之辯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當日的授業結束後,莊子叮嚀蒙仲留了下來,旋即帶著後者一同來到了庫房,從中翻出了他以往所著的《駢(pián)拇》、《馬蹄》、《胠(qū)篋(qiè)》、《盜蹠(zhí)》四篇論著。

莊子在文中諷刺儒家:(儒家)賢人警告我們,不成以妄圖不義之財,是以對於那些盜竊諸如腰帶這類不值錢東西的人,必須加以懲罰(竊鉤者誅);但賢人同時也表示,要順天應人、弔民討伐,是以「竊國」勝利的人,都能夠用這些冠冕堂皇的大事該當作藉口,建立並維繫他所竊得之物。

【PS:實在《莊子》雜篇中另有一篇《漁父》,藉端事中一名漁夫——實際上是一名知名的隱士,或者是道家所推許的那種「賢人知名」的道家賢人——的口,較為客觀地攻訐了儒家。但作者細心看了看,確切感受不像是莊子所著,特彆是文中對「孔子最後向那名漁父表示由衷尊敬」的暗寫,以莊子的傲岸,底子不屑於占這個便宜,應當是道家先人偽托莊子寫的,以是作者就冇加出來。】

換而言之,賢人便是在庇護、包庇這些“悍賊”,是故,賢人不死、悍賊不止。

而比擬較《胠篋》進犯的是儒家標榜的仁義與推許的賢人,《盜蹠(zhí)》、《漁父》這兩片,莊子直接開端進犯儒家思惟的鼻祖孔子。

盜取鉤子這類微不敷道東西的人會被正法,但是盜取了全部國度的田恒,卻名正言順地成為了諸侯,這就是「竊鉤者誅、竊國者侯」這個典故的由來。

第三部分進一步進犯儒家的仁義,進一步指出儒家“標榜仁義”是亂天下的禍端,從為外物而殉身這一角度看,君子和小人都“殘生損性”,因此是冇有辨彆的。

“夫子,您這是……”

他不解地看向莊子。

先說《駢拇》,駢拇即指歸併的腳指,跟旁出的歧指和附著的肉瘤一樣,都是人體上多餘的東西。

此篇,大抵分為四個部分。

蒙仲想了想,這纔回想起方纔他與諸子辯論時,能夠言語有些不當,觸及到了一部分儒家思惟,因此惹得這位對儒家極有成見的道家聖賢心中不渝。

田成子即「田恒」,其祖上是與宋國一樣都是“三恪”的陳國的太子「陳完」,陳國滅亡後,陳完便逃到齊國,在薑姓齊君幕下擔負士大夫,待比及田恒期間時,田恒謀反反叛,逐齊君而盜取齊國。

“……”

而究竟上《駢拇》這篇,莊子還隻是點到為止地攻訐了道家,而到了《馬蹄》篇中,莊子則是進一步諷刺了儒家的行動。

總而言之,在他讀誦了全數的書柬後,他發明這些竹簡上的論著,都是用來進犯儒家思惟的。

旋即,又抨擊孔子假借周文王、周武王的治國方略(即指周禮),節製天下的言論,一心想用你的主張佈道後代子孫,穿戴寬衣博帶的儒式打扮,說話與行動矯揉造作,用以利誘天下的諸侯,一心想用如許的體例尋求高官厚祿,要說悍賊再冇有比你大的了——天下為甚麼不叫你作盜丘,反而竟稱我是盜蹠呢?

此中《盜蹠》以「柳下季」——即「坐懷穩定(將受凍的美人裹在懷中為其取暖而心境穩定)」的那位柳下惠——的弟弟「展蹠」為仆人公,借展蹠與孔子的對話而對孔子做出了一係列的抨擊,進犯孔子與他的思惟屬於“巧偽”,指責後者“不耕而食,不織而衣,搖唇鼓舌,擅生是非”。【PS:記得大魏那本書作者也提過,儒家思惟就是如許:我曉得稼穡很首要,但我不會去做,因為我是君子,是“士”,是上等人,而稼穡是劣等人做的事。】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