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華_第三十七章 轉桌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其他女史想了想,道:“單論卷子來講,也能判一其中上;隻是因為之前閱看過張氏的卷子,篇篇文筆精煉,我等給出的成績,無一不是圈,偶爾有尖的,也是因為試卷文筆不工緻的原因,在文理上,是挑不出來一絲弊端的。但是這一篇看來,完整不像張氏應有的程度,我等不曉得該如何評判了。”

以後又判了幾份寫得算是不錯的,隔天張榜公佈了分數,一共取了一十七名。也就是說,在這場閱選中,順利過關的隻要這一十七名,此中有五名批示使家的女兒,十一名文官的女兒,餘下隻要一個張昭華,是布衣女子出身。

兩相對比以後,女官就又為之可惜了,明顯張昭華有程度做的更好的,但是不曉得如何回事,程度差了一大截,以是現在她們手上的這份卷子就是鶴立雞群了,統統女官傳閱了一遍以後,又細細查抄了遣詞造句無誤,韻腳韻律流利後,都以為這是毫無例外的第一了。何況這手字,端方娟秀,在統統秀女中也是寫得最好的,但憑這一點,不給她圈圈也不成能。

她這些年看過的程文範文不計其數,都是新科進士的製藝文章,在批評方麵,自有一套體例。她看張昭華的文章一遍,就曉得不是虎頭蛇尾,而是有未竟之言。不是水準降落,而是剛開端的立意就不一樣,這個考生是逼迫本身改了立意的。

以後俄然有一天,宮正嬤嬤派人叫她疇昔,一同去的另有馬氏。

不曉得多少時候疇昔,終究有一名女史低聲讚歎道:“好文章,好文章――”她站起來,向宮正嬤嬤保舉了手上的文章,其他女史都不由自主的停下來一起去看,幾次讀了兩遍,無一不是連連點頭。

這份卷子在七八個女史手上傳來傳去,乃至轟動了主殿的宮正嬤嬤過來看。宮正嬤嬤拿了這卷子看了一遍,道:“如果這卷子不是永城張氏寫的,諸位覺得能判幾等?”

宮正嬤嬤的目光天然戰役凡人不一樣,不但是因為她春秋最高、供職宮闈時候最長,而是因為她飽覽經史,特彆是在製藝這方麵,是宮中公認的第一。天子天然曉得她的本領,就曾拿著她寫得一篇八股文給外廷新科進士傳閱,當曉得這是一個女史做出來的文章以後,外廷冇有一小我敢發聲。

“仁者無不愛也”是這一次大考的題目,前麵一句就是“由親以及疏,由內以及外,皆致其愛焉”,其他秀女都是規端方矩寫女四書中的親族、父母、舅姑之愛,因為本來這句話講的就是一家之親,所謂“近之為兄弟,遠之為宗族。則同乎一源矣”。

她想了想,在卷子上畫了一個尖上去,走到側殿坐下,道:“轉桌吧。”

此時的閱卷不是用分數來表示成績,而是用標記。有五個品級,彆離是“圈尖點直叉”,近似於後代的五級計分法,這就是一個成語“可圈可點”的由來。當然,每位閱卷官有分歧的愛好,呈現分歧的評價也是普通,但不同不能太大,因為不同大了會有‘各存成見,有高低其手之弊’,以是考官們在批閱同一份卷子時,便會呈現‘圈不見點,尖不見直’的征象。

一聲令下,諸位女官都坐在了圓桌上,從宮正嬤嬤手上拿過第一份她評閱過的卷子以後,這名女史想了想,也在張昭華的卷子上打了個尖。

中就算是合格,在六十名能製藝的秀女中,張昭華已經獲得了更進一步的資格。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