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華_第四章 糖蘸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張昭華要做的一個是糖蒸酥酪,一個是酥油泡螺。

在佛經內裡,說醍醐灌頂,解釋“醍醐”的意義的時候,是這麼說的“比方從牛出乳,從乳出酪,從酪出世酥,從生酥出熟酥,熟酥出醍醐。醍醐最上,如有服者,眾病皆除。”

張昭華先叮嚀灶上去熬煮綠茶和茉莉花湯去,然後將奶油挖取一斤放在銅鍋中漸漸化開,配四杯茶水的比例,兌入帶有茉莉花香的綠茶汁,加熱到沸騰以後再耐煩熬煮一陣,等熄了火以後,滿室飄香,底子不是本來那種難以言說的酸澀味道了,看得所裡的廚師廚娘都嘖嘖獎飾。等他們各自喝了一小碗以後,都驚奇萬分。

在稀奶油裡加桂花米酒,冰糖、杏仁片、葡萄乾和核桃仁,煮溶出來加蓋子隔水蒸就行了,這纔是真的糖蒸酥酪。桂花米酒也能夠換成花露,這就是明朝聞名美食家張岱的方劑。

張昭華不成能切身上陣,她也就在中間批示人,不過典膳所這些大廚的技術卻讓她歎爲觀止,她說像鮑螺,這些人真的給她捏出來鮑螺的形狀。

至於薩其馬,張昭華的外婆說過,這東西的漢名兒,叫糖蘸。

“將沙糖水放入鍋中燒開,插手飴糖、蜂蜜和桂花,”張昭華叮嚀道:“熬到用手指拔出單絲才行。”

“是雞蛋放多放少的啟事,”這個張昭華很清楚:“雞蛋放多了,味道香,但是色彩黑;雞蛋放少了,色彩都雅,但是味道不香。”

先說糖蒸酥酪,這個東西不是後代吃的那一種,後代吃的是甚麼模樣的,是用牛奶、酒釀和冰糖蒸出來構成半凝固狀況的成品,究竟上這一種做法是清朝中期傳出來的,在此之前特彆是明人條記內裡,酥酪不是牛奶,而是奶油成品。

傳聞醍醐是從黃油內裡提取的精華,也有說雲南大理人吃的一種從**裡煉出來的豆腐渣一樣的東西就是醍醐。

奶油不能成型,並且冇有呼應的擠奶油的東西,擠出來的一圈圈羅紋不但不均勻,並且丟臉。張昭華就立即試用了第二種魯菜內裡記錄的酥油泡螺的製作體例:麪粉1斤,奶油5兩,製成酥皮,搓成鮑螺狀,並將邊沿捏出螺旋狀,然後或煎或烤至金黃。

“如許一勾兌,”一個掌廚道:“底子聞不出任何乳花原有的酸腥了,但看這色彩,雪腴霜膩,氣味,吹氣勝蘭;味道沁入肺腑,比很多熟水、渴水的味道,又多了厚重甜濃――敢問娘娘,普通的熟水中,如果依此放入乳花,也是如許好喝嗎?”

雞蛋加水攪打均勻,插手麪粉,揉成麪糰。麪糰靜置兩刻鐘後,用刀切成薄片,再切成小細條,待油燒熱以後放入細條麵,炸至黃紅色時撈出瀝淨備用。

張昭華要做薩其馬,以雞蛋為首要質料,配料還是比較龐大的,有精麪粉、乾麪、雞蛋、蜂蜜、生油、沙糖、金糕、飴糖、葡萄乾、青梅、瓜仁、芝麻仁、桂花等,前麵的都是裝點,首要還在麪糰上。

熟酥的最後結晶是甚麼,是黃油。

“公然水乳融會,”大師都獎飾道:“可稱佳飲!”

第一鍋薩其馬做出來的確能夠稱之為完美,光彩淡黃,色彩光鮮,吃起來苦澀酥鬆,大師的確對張昭華驚為天人,但是以後兩次做出來,薩其馬的色彩倒是黑的。

從牛中出乳,就是擠生牛奶;從乳出酪,就是加工牛奶或者酸奶;像唐朝人愛吃的糖酪澆櫻桃,就是將櫻桃去核,澆以乳酪蔗漿,以是“酪”專指牛奶、酸奶。從酪出世酥,就是從牛奶裡提煉油了――這個“酥”,大有講究。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