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啟超:“祖氏兄弟,大壽、大弼、大樂以督師裨將,遵其方略,猶能為睢陽之守著歲餘,非洪承疇之降,錦州固未易下也。”[15]
1640年(明崇禎十三年,清崇德五年)農曆蒲月,皇太極到義州觀察,蒙古蘇班岱等要求歸降,皇太極命濟爾哈朗等率軍一千五百人前去驅逐。祖大壽得知清甲士少,號令遊擊戴明與鬆山總兵吳三桂、杏山總兵劉周智合兵七千人反擊,卻被濟爾哈朗打敗。
因而皇太極命多爾袞、濟爾哈朗等帶兵輪番攻錦州。1641年(明崇禎十四年,清崇德六年)農曆三月,皇太極再次出兵圍攻錦州。明薊遼總督洪承疇率吳三桂等八總兵領兵十三萬來援,駐紮在鬆山。皇太極親率軍隊堵截明軍糧道,明軍大亂。清軍順勢掩殺,總督洪承疇等被圍於鬆山。
因病歸天
祖大壽被授予漢軍正黃旗總兵的職位。塔山、杏山也接踵落入清軍之手。山海關外,僅存寧遠一座孤城。祖大壽的外甥吳三桂既是明軍事重鎮寧遠總兵,又是遼東提督,率領關外明軍。皇太極讓祖大壽寫信招降吳三桂,吳三桂複書回絕。[2]
祖大壽卻始終冇有露麵。[2][10-11]
崇禎天子三次下詔,命祖大壽進京覲見,祖大壽都藉端推讓,始終死守在錦州城裡。
跟著祖大壽職位的敏捷上升,祖氏滿門都獲封官職。祖大壽的兄弟祖大樂、祖大成、祖大弼,子侄祖澤遠、祖澤沛、祖澤盛、祖澤法、祖澤潤、祖可法等,都是上自總兵、下至副將、參將、遊擊的各級軍官,分駐寧遠、大淩河(今遼寧淩海市)、錦州諸城。為表揚祖氏世代鎮遼的功勞,明朝崇禎天子即位後,特命於寧遠城內敕建祖氏四世鎮遼的功德牌坊。[4]
祖大壽一回到錦州城就構造防備,抗擊清軍。遼東巡撫丘禾嘉向朝廷參奏祖大壽率隊獻城投降,崇禎天子不但冇有降罪,反而晉升祖大壽為左都督,領錦州。
光複永平
大淩河之戰
1656年(順治十三年),祖大壽在病死於北京祖家街的府宅。[2]
石廷柱:“第明國京都,倚祖大壽為保障。”[13]
1642年(明崇禎十五年,清崇德七年)農曆三月初,被圍困了整整一年的錦州糧絕援儘,城中殺人相食的慘狀再度重演。因而祖大壽在三月初八親率部眾開城出降。
滿門皆榮
佚名:“一代名將,據關外,收關內,可謂來去有忠義;兩朝貳臣,悖前主,負後主,端的裡外不是人。”[17]
1631年(崇禎四年)農曆十月二十八日,祖大壽殺死寧死不降的何可綱,大開城門,率眾將來到金營。皇太極與代善、莽古爾泰及眾貝勒眾大臣,一齊昌大驅逐祖大壽一行。後兩邊登壇發誓祭天,盟誓祭天畢,皇太極攜祖大壽手進入大帳,為祖大壽設席道賀。[2]
明軍幾路救兵四次援救,都被後金軍擊敗。祖大壽的多次突圍也冇有勝利。大淩河城被圍了三個月,城內的糧食吃完了就殺馬吃,馬吃冇了,就殺人相食。大淩河城百姓被充作軍糧殺儘。
1630年(崇禎三年)春,後金軍霸占明朝永劃一四城,皇太極傳聞祖大壽的族人居住在永平三十裡村,就號令軍隊去抓人,獲得祖大壽一個侄子及其親戚家眷。皇太極給祖大壽侄子一所室第,並派兵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