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州牧郡守俱聞其名,交章薦舉,朝廷徵為議郎,下詔會稽郡。太守奉旨,檄下縣令,剋日勸駕。許武迫於君命,料難推阻,叮嚀兩個兄弟:“在家躬耕力學,一口我在家之時,不成懈廢業,有負先人遺訓。”又叮囑奴婢:“俱要謹慎循分,聽兩個家主役使,夙起夜眠,共扶家業。”叮囑已畢,清算行裝,不消官府車輛,本身雇了腳力登車,隻帶一個童兒,望長安進發。不一日,到京朝見受職。
本來許晏、許普,自從蒙哥哥教誨,知書達禮,全以孝弟為重,見哥哥如此闡發,覺得理之當然,絕無幾微不平的意義。許武分撥已定,世人皆散。許武居中住了正房,其擺佈鬥室,許晏、許普各住一邊。每日帶領家奴下田耕作,暇則讀書,不時將疑義叩問哥哥,以此為常。妯娌之間,也與他兄弟三人普通和順。今後裡中父老,大家薄許武之所為,都不幸他兩個兄弟,暗裡群情門路:“許武是個假孝廉,許晏、許普纔是個真孝廉。他思念父母麵上,一體同氣,聽其教誨,唯唯諾諾,並不違拗,豈不是孝?他又重義輕財,任分多少,全不爭辯,豈不是廉?”開初裡中傳個好名,叫做“孝弟許武”,現在抹落了武字,改做“孝弟許家”,把許晏、許普弄出一個大名來。那漢朝清議極重,又傳出幾句標語,道是:
宮人秉燭徹夜坐,不信君王夜不歸。
同氣連枝原不解,家中莫聽婦人言。
同氣向來兄與弟,千秋羞詠豆萁詩。
這故事出在東漢光武年間。當時天下安,萬民樂業。朝有梧鳳之鳴,野無穀駒之歎。本來漢朝取士之法,不比今時。他不以科目取士,惟憑州郡推舉。雖則有博學宏詞、賢能剛正等科,惟以孝廉為重。孝者,孝弟;廉者,廉潔。孝則忠君,廉則愛民。但是舉了孝廉,便得出身仕進。若依了本日局勢,州縣考個童生,另有幾十封薦書,如果舉孝廉時,不知多少分上鑽刺,還是是繁華後輩鑽去了。孤寒的便有曾參之孝,伯夷之廉,休想立名顯姓。隻是漢時法度甚妙,但是舉過芋人孝廉,其人若困然有纔有德,不拘資格,驟熬升擢,連舉主俱記載受賞;若所舉不得其人,後日或貪財壞法,輕則罪黜,重則抄冇,連舉主一同享福。那薦人的與所薦之人,休慼相乾,不敢胡亂。以是公道大明,朝班清肅。不在話下。
曹丕見詩感泣,遂釋前恨。先人有詩為證:
堪歎釜萁仇未已,六朝骨肉儘誅夷。
要知天下事,須讀前人書。
報導錦衣歸故裡,爭誇白屋出公卿。
羯鼓頻敲玉笛催,朱樓宴罷落日微。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假孝廉,仕進員;真孝廉,出口錢。假孝廉,據高軒;真孝廉,守茅簷。假孝,富故鄉;真孝廉,執鋤鐮。真為玉,假為瓦,瓦登廈,玉拋野。不宜真,隻宜假。
這首詩,為勸人兄弟和順而作,用著二個故事,看官聽鄙人一一分剖。第一句說:“紫荊枝下還家日”。當年有田氏兄弟三人,小**合爨。長的娶妻叫田大嫂,次的娶妻叫田二嫂。妯娌敦睦,並無閒言。惟第三的年小,隨著哥嫂過日。厥後長大娶妻,叫田三嫂。那田三嫂為人不賢,恃著本身有些嫁妝,瞥見夫家一鍋裡燒飯,一桌上吃食,不消私錢,不動私秤,便私房要吃些東西,也不便利,日夜在丈夫麵前攛掇:“公堂錢庫田產,都是伯伯們掌管,一出一入,你全不曉得。他是亮裡,你是暗裡。用一說十,用十說百,那裡曉得!目今雖說**,到底有個散場。若還家道消乏下來,隻苦得你年幼的。依我說,不如早早闡發,將財產三分扒開,大家自去營運,不好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