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簡史_第14章 名家(1)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章

從邏輯上講,中國當代哲學的名與實的對峙,很像西方的主詞與客詞的對峙。比方說,“這是桌子”,“蘇格拉底是人”,此中的“這”與“蘇格拉底”都是“實”,而“桌子”與“人”都是“名”。這是非常較著的。但是,若試圖更加切確地闡發到底甚麼是名、實,它們的乾係是甚麼,我們就很輕易鑽進一些非常可怪的題目,要處理這些題目就會把我們帶進哲學的心臟。

“天與地卑,山與澤平。”這也是說,凹凸之為凹凸,隻是相對的。“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這是說,實際天下中一世事物都是可變的,都是在變的。

《韓非子》又奉告我們:“堅白、無厚之辭章,而憲令之法息。”(《問辯》)上麵我們將看到,“堅白”是公孫龍的學說,“無厚”是惠施的學說。

一旦瞭解了惠施的這類態度,我們便能夠看出,《莊子》中所說的惠施“十事”,固然向來以為是悖論,實在一點也不是悖論。除開第一事以外,它們都是以例表白事物的相對性,所說的能夠叫做相對論。我們且來一事一事地研討。

名家和“辯者”

惠施(鼎盛期公元前350年至前260年)是宋國(在今河南省)人。我們曉得,他曾任魏惠王的相,以其學問大而聞名。他的著作不幸失傳了,《莊子·天下》儲存有惠施的“十事”,我們所曉得的惠施的思惟,僅隻是今後“十事”推演出來的。

“無厚不成積也,其大千裡。”這是說,大、小之為大、小,隻是相對的。冇有厚度的東西,不成能成為厚的東西。在這個意義上,它能夠叫做“小”。但是,多少學中抱負的“麵”,固然無厚,卻同時能夠很長很寬。在這個意義上,它能夠叫做“大”。

我們不成能通過實際經向來決定甚麼是最大的、甚麼是最小的實際事物。但是我們能夠獨立於經曆,即分開經曆,說:它內裡再冇有東西了,就是最大的(“至大無外”);它內麵再冇有東西了,就是最小的(“至小無內”)。“至大”與“至小”,像如許下定義,就都是絕對的、穩定的觀點,像如許再闡發“大一”、“小一”這些“名”,惠施就獲得了甚麼是絕對的、穩定的觀點。從這個觀點的觀點看,他看出實際的詳細事物的性子、不同都是相對的、可變的。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