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簡史_第15章 名家(2)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公孫龍子》另有一篇《堅白論》。其首要命題是“離堅白”。公孫龍的證明有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假定有堅而白的石,他設問說:“堅、白、石:三,可乎?曰:不成。曰:二,可乎?曰:可。曰:何哉?曰:無堅得白,其舉也二;無白得堅,其舉也二。”“視不得其所堅而得其所白者,無堅也。拊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堅,得其堅也,無白也。”這段對話是從知識論方麵證明堅、白是相互分離的。有一堅白石,用眼看,則隻“得其所白”,隻得一白石;用手摸,則隻“得其所堅”,隻得一堅石。感受白時不能感受堅,感受堅時不能感受白。以是,從知識論方麵說,隻要“白石”或“堅石”,冇有“堅白石”。這就是“無堅得白,其舉也二;無白得堅,其舉也二”的意義。

名家另一個首要魁首是公孫龍(鼎盛期公元前284年至前259年),當日以抵賴而遍及聞名。傳聞,他有一次騎馬過關,關吏說:“馬不準過。”公孫龍答覆說:“我騎的是白馬,白馬非馬。”說著就連馬一起疇昔了。

除了馬作為馬,又另有白作為白,即白的共相。《白馬論》中說:“白者不定所白,忘之而可也。白馬者言白,定所白也,定所白者,非白也。”定所白,就是詳細的紅色,見於各種實際的紅色物體。見於各種實際紅色物體的紅色,是這些物體所定的。但是“白”的共相,則不是任何實際的紅色物體所定。它是不決的白的共性。

“汜愛萬物,六合一體也。”以上各命題,都是說萬物是相對的,不竭竄改的。萬物之間冇有絕對的分歧,絕對的邊界。每個事物老是正在變成彆的事物。以是得出邏輯的結論:萬物一體,因此該當博愛萬物,不加辨彆。《莊子》中也說:“自其異者視之,肝膽楚越也;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德充符》)

公孫龍也發明瞭超乎形象的天下,因為他所會商的共相一樣不能夠是經曆的工具。人能夠瞥見某個白物,而不能夠瞥見白的共相。統統馳名可指的共相都在超乎形象的天下裡,但是並不是在超乎形象的天下裡的統統共相都馳名可指。在超乎形象的天下裡,堅的共性是堅的共性,白的共性是白的共性,這也就是公孫龍所說的“獨而正”。(《公孫龍子・堅白論》)

第二點是:“求馬,黃黑馬皆可致。求白馬,黃黑馬不成致。……故黃黑馬一也,而能夠應有馬,而不成以應有白馬,是白馬之非馬審矣。”“馬者,無去取於色,故黃黑皆以是應。白馬者有去取於色,黃黑馬皆以是色去,故唯白馬獨能夠應耳。無去者,非有去也。故曰:白馬非馬。”若用西方邏輯學術語,我們能夠說,這一點是誇大,“馬”、“白馬”內涵的分歧。“馬”的內涵包含統統馬,不管其色彩的辨彆。“白馬”的內涵隻包含白馬,有呼應的色彩辨彆。因為“馬”與“白馬”內涵分歧,以是“白馬非馬”。

他的著作《公孫龍子》,有一篇《白馬論》。其首要命題是“白馬非馬”。公孫龍通過三點論證,力求證明這個命題。第一點是:“馬者,以是命形也;白者,以是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馬非馬。”若用西方邏輯學術語,我們能夠說,這一點是誇大,“馬”、“白”、“白馬”內涵的分歧。“馬”的內涵是一種植物,“白”的內涵是一種色彩,“白馬”的內涵是一種植物加一種色彩。三者內涵各不不異,以是“白馬非馬”。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