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簡史_第15章 名家(2)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名家另一個首要魁首是公孫龍(鼎盛期公元前284年至前259年),當日以抵賴而遍及聞名。傳聞,他有一次騎馬過關,關吏說:“馬不準過。”公孫龍答覆說:“我騎的是白馬,白馬非馬。”說著就連馬一起疇昔了。

惠施學說、公孫龍學說的意義

“本日話越而昔來。”這句是說,“今”與“昔”是相對的名詞。本日的昨日,是昨日的本日;本日的本日,是明日的昨日。今昔的相對性就在這裡。

名家的哲學家通過闡發名,闡發名與實的乾係或辨彆,發明瞭中國哲學中稱為“超乎形象”的天下。在中國哲學中,有“在形象以內”與“在形象以外”的辨彆。在形象以內者,是“實”。比方大小周遭,是非吵嘴,都是一種形象。凡可為某種經曆的工具,或某種經曆的能夠的工具者,都是無形象的,也能夠說是,都是在形象以內的,都存在於實際天下以內。也能夠反過來講,凡是無形象的,在形象以內的,存在於實際天下以內的,都是某種經曆的工具,或其能夠的工具。

在惠施宣講他的“十事”中第一事和第十事的時候,他是在講超乎形象的天下。他說:“至大無外,謂之大一。”這是照至大本來的模樣來講它是個甚麼模樣。“汜愛萬物,六合一體也。”這是說至大是甚麼構成的。這句話含有“統統即一,一即統統”的意義。“統統”即“一”,以是“統統”無外。“統統”本身就是至大的“一”,而因為“統統”無外,以是“統統”不能夠是經曆的工具。這是因為,經曆的工具老是站在經曆者的劈麵。如果說,“統統”能夠是經曆的工具,那就必然也要說,另有個經曆者站在“統統”的劈麵。換句話說,必然要說“統統”無外而同時有外,這是個較著的衝突。

“南邊無窮而有窮。”“南邊無窮”是當時的人常說的話。在當時,南邊幾近無人體味,很像兩百年前美國的西部。當時的中國人感覺,南邊不像東方以海為限,也不像北方、西方以荒涼流沙為限。惠施這句話,很能夠僅隻是表示他過人的地理知識,就是說,南邊終究也是以海為限。但是更能夠是意味著,有窮與無窮也都是相對的。

公孫龍也發明瞭超乎形象的天下,因為他所會商的共相一樣不能夠是經曆的工具。人能夠瞥見某個白物,而不能夠瞥見白的共相。統統馳名可指的共相都在超乎形象的天下裡,但是並不是在超乎形象的天下裡的統統共相都馳名可指。在超乎形象的天下裡,堅的共性是堅的共性,白的共性是白的共性,這也就是公孫龍所說的“獨而正”。(《公孫龍子・堅白論》)

《公孫龍子》另有一篇《指物論》。公孫龍以“物”表示詳細的個彆的物,以“指”表示籠統的共相。“指”字的意義,馳名詞的意義,就是“手指頭”;有動詞的意義,就是“指明”。公孫龍為甚麼以“指”表示共相,恰是兼用這兩種意義。一個淺顯名詞,用名家術語說就是“名”,以某類詳細事物為內涵,以此類事物共有的屬性為內涵。一個籠統名詞則不然,隻表示屬性或共相。因為漢語不是屈折語,以是一個淺顯名詞和一個籠統名詞在情勢上冇有辨彆。如許一來。在漢語裡,西方人叫做淺顯名詞的,也能夠表示共相。另有,漢語也冇有冠詞。以是一個“馬”字,既表示普通的馬,又表示個彆的馬;既表示某匹馬,又表示這匹馬。但是細心看來,“馬”字根基上是指普通觀點,即共相,而某匹馬、這匹馬則不過是這個普通觀點的個彆化利用。由此能夠說,在漢語裡,一個共相就是一個名所“指”的東西。公孫龍把共相叫做“指”,就是這個原因。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