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之道,在明顯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古之慾明顯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明顯德”與“修身”是一回事。前者是後者的內容。因而幾個看法歸結成一個看法,這是儒家學說的中間。
《荀子》的折中趨勢
故由用謂之,道儘利矣;由欲謂之,道儘慊矣;由法謂之,道儘數矣;由勢謂之,道儘便矣;由辭謂之,道儘論矣;由天謂之,道儘因矣;此數具者,皆道之一隅也。
中國的實際同一固然是到秦始皇才實現,但是這類同一的慾望天下群眾早就有了。《孟子》記錄:梁惠王問孟子:“天下惡乎定?”孟子答覆說:“定於一。”王又問:“孰能一之?”孟子答覆說:“不嗜殺人者能一之。”(《梁惠王上》)“一”就是“同一”。這段對話清楚地表示了期間的慾望。
明天各國政治家用來保持國際戰役的體例,與春秋戰國時各國政治家試用過而未勝利的體例,何其類似。重視到這一點是風趣的,也是令人沮喪的。比方,公元前551年在宋國召開過十四國“弭兵”集會(《左傳》襄公二十七年)。厥後,將當時的“天下”分彆為兩個“權勢範圍”,東方歸齊國節製,西方歸秦國節製,公元前288年齊王為東帝,秦王為西帝(《史記・田敬仲完世家》)。各國之間也有各種聯盟。戰國期間,聯盟歸結為兩大範例:由北而南的“縱”,由西而東的“橫”。當時有七個首要的國度,此中的秦國最富於侵犯性。縱的聯盟是六國對於秦國的,因為秦國在最西,六國漫衍在東,由北而南,故名“合縱”。橫的聯盟是秦國與六國中的一國或數國結成以打擊其他國度的,所以是由西而東地擴大,故名“連橫”。
秦同一前的政治狀況
這些著作家都同意有一個獨一的絕對的真諦,名叫“道”。各家多數有所見於“道”的某一方麵,在這個意義上對於“道”的申明都有所進獻。但是儒家的著作家主張,唯有孔子見到了全數真諦,以是其他各家都在儒家之下,固然在某種意義上也是儒家的彌補。道家的著作家則相反,主張隻要老子、莊子見到了全數真諦,因此道家該當在其他各家之上。
一樣,八條目實際上隻是一條目,就是“修身”。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這些步調,都是修身的門路和手腕。至於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些步調,則是修身達到最後完成的門路和手腕。所謂達到最後完成,就是“止於至善”。人隻要在社會中儘倫失職,才氣夠儘其性,至於完成。如果不應時成人,也就不成能成己。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秦國的政策是“遠交近攻”。用這類體例它老是終究粉碎了反秦的合縱而得勝。秦國以其“耕戰”上風,又在六海內遍及應用“第五縱隊”戰術,顛末一係列的血戰,一個一個地勝利地征服了六國,最後於公元前221年同一了全中國。因而秦王自定尊號為“秦始天子”,以此名垂於青史。同時他拔除了封建軌製,從而在汗青上第一次建立了中心集權的中華帝國,號稱“秦朝”。